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金一两生于竞(通“境”)内,粟十二石死于竞外。粟十二石生于竞内,金一两死于竞外。国好生金于竞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竞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摘自《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1898年清政府命令各省府、州将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1902年起,陆续制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兴办农业学堂由此也就成为新政中的一项“既定国策”。19039月,清廷在中央初设专门性的产业行政机构——商部,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而列其他各部之首。商部内分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农、工、矿、交通、财政等事宜。其中“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

——摘编自詹灵杰《清末农业近代化析论》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大幅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调减粮食征购基数,恢复粮食集市贸易。1985年取消统购派购,将粮食棉花改为合同定购。1990年,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棉油等其他农产品储备制度,根据市场供应进行适时调控。1985年,中央财政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993年,建立收购保护价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8年,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和即将加入 WTO的新形势,对1993年颁布的《农业法》进行了修订,“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独立成章。

——摘编自方言《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之路》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农业近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23-24高二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清末新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指出:农业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农民是兵力的重要保证,农在“王天下”的构想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制订了相应的农业政策。“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人口数量;禁止私人进行粮食买卖,由国家垄断粮食市场,“使商无得余,农无得桌”,这样商人“无裕利”,“则欲农”;对国外移民“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用各种优厚条件招徕移民垦殖。商鞅“由农而王”的独特治国思想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文安《由农而王:商鞅农本思想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振兴农务”的新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政令或措施。1903年,商部新设的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盲牧一切生植之事”的农政机关,清廷曾多次提出“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等多项具体措施,并“通饬各省举办”,以发展新型农业。这预示着朝廷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符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商鞅变法相比,清末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指出:农业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农民是兵力的重要保证,农在“王天下”的构想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制订了相应的农业政策。“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以保证足够的农业人口数量;禁止私人进行粮食买卖,由国家垄断粮食市场,“使商无得余,农无得桌”,这样商人“无裕利”,“则欲农”;对国外移民“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用各种优厚条件招徕移民垦殖。商鞅“由农而王”的独特治国思想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文安《由农而王:商鞅农本思想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振兴农务”的新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政令或措施。1903年,商部新设的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盲牧一切生植之事”的农政机关,清廷曾多次提出“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等多项具体措施,并“通饬各省举办”,以发展新型农业。这预示着朝廷在组织和发挥农业生产方面职能的进化,符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构成了中国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进行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商鞅变法相比,清末农业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农业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等教育改革是英国战后“福利国家”建设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1945年后,英国政府教育基金可以让90%的大学生获得政府津贴。进入80年代,政府迫于预算的压力,一再压缩高等院校教育经费;1985年以后,大学预算每年递减2%。1990年实施“学生贷款计划”,把高等院校学生的助学金制度改为贷学金制度,平均每年向每个大学生提供约420英镑的贷款。政府每年还拨出1500万英镑作为特别困难基金,由地方教育机构管理,以保证家境困难的学生能进入高等院校。政府规定大学须以学生注册人数作为绩效指标向中央部分争取教育经费。此外,政府还计划推出“速成学位”制,大学生只学习15个月就能参加工作,这样对大学的拨款可减少1/3。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是从观念上分离服务融资与服务提供两种功能,以便在公共部门内形成竞争性的准市场,进而提高经济效率。

——摘编自《国际资料信息》(199608期)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1990年,全国有1495个县普及初等教育,占比约为76%,城市基本实现普及初中教育。19863月,国务院制定《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明确高校拥有一定的办学、财务、基本建设、人员、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等自主权。198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较本、专科学生达到206.6万人,比1978年增长1.4倍,1987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推动成人教育向多功能、多规格发展。到1988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本、专科生达到172.8万人,比1980年增长8.2倍。

——摘编自程中原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并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