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带修缮长城,设置辽东、宣府等九个重镇,以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隆庆年间,明廷封与明修好的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使其为明“保边守塞”;在大同、宣府等边外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西藏,明廷册封喇嘛教派领袖为“法王”,建立宣慰司等军政管理机构;修通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驿站,“道路毕通”。西藏喇嘛和官商来京人数“宣、正间不过三四十人,景泰时十倍,天顺间百倍”。在西番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安定卫等,以畏兀儿、蒙古贵族或头目担任各卫指挥,“受边臣羁络”“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1)据材料概括明朝治边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治边政策。
23-24高二上·江苏连云港·期末
知识点: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蒙古的特殊地位和多次战乱的现实,明太祖选择了分封制度,即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在各地,等到诸王长大之后,就分列在各个军事重地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蒙古势力,因此太祖沿长城内外,在险要地区分封了九王:北平的燕王、大宁的宁王、广宁的辽王、宣府的谷王、太原的晋王、宁夏的庆王、西安的秦王、甘州的肃王。为了进一步弥合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实行了册封蒙古的所领及使臣。明朝对各所领下辖的大小头目及所封使臣进行官职的授予,品级为正一品到从六品此种制度对蒙古各部的头目首领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封王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也就激发了其全力治理所在地区的积极性,有利于明朝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的直接、有效地治理。为稳固对北方的统治,明朝初年,就在从嘉峪关起,顺延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先后建立起了辽东(今沈阳)宣府(今宣化)大同、延绥(今陕西绥德)宁夏、甘肃、蓟州(在今河北迁西)三关、固原(今宁夏固原),即九边重镇,九个军事要塞都有许多军队驻防,严守辖区诸要地。同时,又沿各镇修缮长城,加强了防卫能力。洪武年间,在长城以北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设置左、右卫。内外军事防线声势相连,多重保障北方安全。

——摘编自尚绪芝、宗朋、张单宁《略论明代边疆治理的法律政策出》


(1)概括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的措施。
(2)分析明代治理北部边疆民族政策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