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宋代武汉城市发展】

材料一

著作记载
(南宋)陆
游《入蜀记》
“(鄂州)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此郡自唐为冲要之地……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日昳(yì,太阳偏西),移舟江口,回望堤上,楼阁重复,灯火歌呼,夜分乃已。”
(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鄂州)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闰(chánhàn,指商店)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材料二   两宋时期,湖北政治和文化中心逐渐由荆州、襄阳向鄂州迁移。从宋代开始,鄂州频繁成为领辖数州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南宋时期,鄂州作为抗金重要基地,岳飞在此驻军抗金达七年之久。军营中除了士兵,还有为数不少的军属,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从地理上看,鄂州沟通南北,联接东西,位置相当重要;从人口上看,当时鄂州居民超过十万户,加上屯驻有大量军队,催生了大量物资需求。

——据《回望唐宋时期武汉的烟火气》等整理

注:上述材料中出现的鄂州均相当于今武汉三镇之武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武昌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武昌兴盛的原因。
23-24高一上·湖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市上设立了不少的店铺,成为新的固定的贸易场所。宋代政所也同样承认这一事实。而不加以任何的干预。这样一来。汴京以外的许多城市,都由于近郊草市的发展两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如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沿江数万家.廛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益川广荆襄淮浙贺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达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中世纪以来的大国兴裴以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基本都是由这种金融的潮涨潮落所决定的。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都市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材料三中提到的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 英国金融”“ 美国金融”的主要原国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的“末”、“本”分别指的是什么?反映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     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坊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自邓广铭《宋代经济史》(有删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4)根据所学指出,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何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坊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自邓广铭《宋代经济史》(有删减)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请回答:
材料一的“末”、“本”分别指的是什么?反映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根据所学指出,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何后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