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1年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成立。 总理衙门内设英、法、俄、美等股,分别处理对相应各国的交涉事务。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朝贡外交体系的结束和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此后,清政府开始逐渐完成从传统朝贡外交到近代外交体制的转型。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此后,清政府承认自己是国际社会中的一员,而且要主动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

新中国成立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十分强调外交依靠各国人民来进行,并戏称为“3958部队”(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特别是为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格局,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方针。1978年以后,我国的人民外交更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广泛开展起来。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很多,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教科文团体、体育代表团、卫生组织等。

——摘编自张鹏《从朝贡外交到融入国际社会——试论晚清外交近代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的外交。(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3-24高三上·安徽·阶段练习
知识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稳定国内形势和巩固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谋求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即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该政策的产生与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以及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导致了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一边倒”外交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战略意义十分巨大。毛泽东后来在会见外宾时曾坦率地承认:“苏联给我们的援助是非常大的。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而且要到大陆来。”但是,“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等各方面也都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摘编自张梅红《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逐渐放弃革命主义的外交传统。1974年年底,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等人谈到国际形势时,特别提到,“现在可以不提当前世界主要倾向是革命了”。从此,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与革命的意识形态渐行渐远了。1971年,中国成立了一个由国务院领导的环保领导小组,来监督参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准备工作。1971年,周恩来特别指示外交部:搞外交不是坐“冷板凳”,而是“热板凳”,要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触,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开展外交工作。

——摘编自鲁金安《转型还是调整——试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为题写一则历史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发生后,西方人以交往不能仅仅局限在贸易层面为由,要求与中国政府进行直 接而全面的外交往来。作为自1757年就成为清朝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广州,自然成为清政 府的属意之地,两广总督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的首先攻击点是广州,很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逼迫清政府将外交机构移到京都(北京),与清朝中央而不是地方当局打交道。清廷担心外使入京后会直接挟制中国中央政府, 故于1859年上谕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办理各国事务”。1860年10月,北京被英法联军占领,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要点便是“外国使节长期驻守北京”。1861年,总理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清朝外交机构的转移。

——摘编自郭卫东《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迁》

材料二   自列强在北京设立驻华使馆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外遣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875 年8月,清政府指派郭高点出使英国,并于1877年1月在伦敦建立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之后,驻外使馆在欧、美、日等国陆续创设。一批批公使走向世界,既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日益密切,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和变化。公使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传播西学, 鼓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改革的先锋。当列强想在中国扩大其利益时,公使直接与驻在国 的外交部门交涉,阻止或削弱其扩张的势头。在与驻在国进行的直接谈判中,驻派各地的领事们接触和了解了外国政治体制及运行机制,熟悉和掌握了国际规范与国际惯例等。

——摘编自姜德琪 《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遣使外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晚清外交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