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货币经济的持续发展,明中期特别是成、弘以后,社会开始由单一农业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此时文化所呈现的特点是:在传统文化衰落的同时,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嵇文甫在他的《晚明思想史论》中说:“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呈的明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

材料二   明朝长达277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新旧交替的朝代,具有鲜明的特点。最早对明朝作出评价的是清初的明遗民,他们在病定思痛之后对明朝进行的总结,多着眼于明亡的教训,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致使明史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而清初迭兴文字狱,更进一步压制了对明朝的正面评价。清朝统治者组织的明史编纂工作,贯穿着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彰显清优于明的原则,特别是清圣祖为论证“自古得天下莫如我朝”而发布的“面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材料三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就在于仁义是不是丧失。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传统的学说、传统的道德、儒家的仁义是不是丢失了?如果丢失了,明清易代就是亡天下;如果没有丢失,明清易代就不属于亡天下,仍然属于亡国,是易姓改号。

——摘编自方志远《明朝为何说亡就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文化因素正在潜滋暗长”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分析历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驳斥明清易代是“亡天下”论。
23-24高一上·河北邢台·阶段练习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均以后人所作注疏为主,理论上的创新很少。自唐代中期开始,对注疏的质疑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到了北宋初期,这种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些文人不满前人的注疏,大胆疑经,自立新解。例如,胡瑗著《洪范口义》,“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辞虽平近,深得圣人立训之耍”;孙复“治《春秋》,著《尊王发微》,大得圣人之微旨”;石介作《春秋说》,以明君臣之道,作《季札论》以明父子兄弟之道。

——摘编自高崎《苏舜钦与宋代理学的“种子”》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明,发展于清初顺康年间,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认为,“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分统之则治”。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顾炎武通过对铸铁业、陶瓷业的亲自考察,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富国之路;黄宗羲更是旗帜鲜明地捉出“工商皆本”论。鉴于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黄宗羲更明确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学术原则,他认为,学问与事功应该是统一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未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民主政治观念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主要内涵,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晚明,新的市民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下,李贽将真情感的抒发与深刻地揭露道学家们的极端虚伪性联系起来。····从李贽生存的时代来看,晚明是资本主义萌芽初期,手工作坊不断出现,逐渐代替了自然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摘编自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

材料二: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是以李贽为首的反理学思潮。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如被称作“异端之尤”的李贽,他对封建独断论的怀疑和否定是空前的;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唐甄、颜元等人,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学展开了论战,有的批判锋芒更直指封建专制的统治。他们抨击宋明理学中的禁欲主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顾、黄、王等人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然而,在明清两代,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仍然是理学,启蒙思潮不过是在潜滋暗长。

——摘编自刁国庆《试论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的递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潮的表现,并简析“启蒙思潮不过是在潜滋暗长”的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一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A
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
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E
F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认识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