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1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美国1942年,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成功试爆原子弹;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2年,成功试爆氢弹;
1953年,美英生物学家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诞生;
1969年,互联网正式诞生;
1969年,阿波罗计划成功,宇航员登月,
1981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苏联1949年,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1957年,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1957年,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发射载人飞船,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

(续表)

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瑞士1981年,美国IBN设在瑞士实验室的电子工程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英国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

材料二1946年,法国成立计划总署,使之作为法国最重要的制定计划的机构。1947年开始,法国实行了第一个计划,即“莫内计划”,确定了实现工农业装备现代化、全面复兴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法国历届政府都坚持“计划经济”制度,但这种制度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制度,它只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种形式。意大利从1945年开始推行“战后重建计划”(1945-1948)、“全国协调新建设计划”(1948-1950)、“1955-1964年意大利增加就业和提高国民收入的十年计划”、“1966-1970年全国经济五年计划”等。

——摘编自吴玉才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三表2   1948年英国纳税和转移支付前后的收入分配(%)


最低的1/5次低的1/5中间的1/5次高的1/5最高的1/5
纳税和转移支付前的收入分配0.68.418.126.846.1
纳税和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分配7.112.517.924.038.5

注: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所以有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税收。

——整理自:英国中央统计局《经济趋势》,1982年12月刊,第102-103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科学技术新发展的领域。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23-24高二上·辽宁抚顺·期中
知识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些革命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它们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科学理论,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反之亦然:政治影响了科学,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部分)

领域

时间

国家

发明

空间技术

1957

苏联

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

美国

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

美国

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原子能技术

1945

美国

成功地试制原子弹

1949

苏联

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2

美国

试制成功氢弹

1954

苏联

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计算机技术

1946

美国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58

美国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仍存在一些“中梗阻”问题,包括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仍显不足,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推动新技术市场化应用的激励政策和监管政策存在不完善和滞后,促进新型转化载体建设的统筹设计不足等。

——丁明磊《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佐证科学革命“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并简述其“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说明“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支持的重大科学理论,指出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国际形势。请各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材料二所述的三大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
(3)“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重要功能。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府和个人两个角度,阐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打破“中梗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途径。(阐述要求: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太空卫星火箭发射大事年表

苏联美国
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60年6月,通过了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计划,包括载人登月、火星和金星任务。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1965年3月18日,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任务中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6年2月月球9号在月表首次完成软着陆。
1975年7月15日,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2年3月1日,金星13号着陆器成功着陆,并存活了127分钟。
1986年2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主体发射升空。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
1958年1月,第一颗卫星探索者1号发射成功。1960年5月,阿波罗计划被提交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1962年8月27日,金星飞掠器飞掠金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成功的深空探测器。    
1965年6月3日至7日,爱德华·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任务中完成美国首次太空行走。1966年5月30日-6月2日,勘测者1号发射升空并完成月球表面软着陆。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阿波罗11号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着陆行走。
1973年5月14日,最后一枚土星5号火箭搭载天空实验室升空。    
1975年7月15日,联盟-19飞船发射,与阿波罗飞船组成阿波罗-联盟测试体。
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摘编自《美苏太空竞赛历年卫星火箭发射以及历史事件介绍》

材料二:1958年,中国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种种困难的中国航天事业,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1985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多个能发射各类航天器的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的新领域。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在为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的同时,还努力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我国航天发展历史回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发展太空技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与美苏的不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