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中没有给刘邦特殊待遇,同所有的传文一样,都是一卷记之。从开篇至始皇帝东游以压东南天子之气一段,司马迁直呼高祖为“刘季”,亦即白话的刘三,到刘邦起事于沛后,方称其为“沛公”。《高祖本纪》的最后,太史公的论赞由夏、商、周政之长短病敝始,提出了自己“三王之道苦循环,终而宴始”的历史观点,进而找到了汉之所以灭秦而兴的原因,亦即秦政不改周之文敝,“反酷刑法”,而汉能承敝易变,废苛法,与民休养生息。

——资摘编自《史记》等

材料二   《汉书》用了上下两卷的篇幅记述高祖刘邦,书中称刘邦为“沛公”或“高祖”。在《汉书》中,多有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乃至天象更为详尽的记述。如项梁死后,《汉书》便比《史记》多了“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一句。刘邦兵败于项羽,《汉书》又比《史记》多了句“秋七月,有星孛(异星)于大角”,诸如此类全篇不下二十余处。在赞论部分,班固先是追证刘氏的谱系封国,得出“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这样无关宏旨的谱系结论,进而又推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结论。

——摘编自《汉书》等

(1)概括《史记》《汉书》对刘邦记载的不同之处。
(2)指出《汉书》对刘邦的记载不同于《史记》的原因。
23-24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两汉的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

——摘编自张刚《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

材料二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班固)父彪,当两汉之际,“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在上层社会中颇有声誉,“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他续《史记》,但反对司马迁的异端观点,坚持“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的正宗之学。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病死,留下了遗作《后传》。班固为父守丧期间拜阅了父亲《后传》的手稿,感到父亲“所续前史未详”,经过反复思考,决心要继承和发展父亲的史学事业。班固历时二十年写《汉书》,记刘邦起义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等四个部分。《汉书》中有4篇纪、6篇表、3篇志、40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的,其中有的是增补了多少不等的材料,有的是基本上依原文照录。

——《史记》的传承与增补

材料二   班固利用了《史记》在体例、史料、写作艺术以及某些观点上的成就,并且也利用了《史记》的学术威信和社会威望,但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汉书》不像《史记》那样把汉的建国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虑,它指责《史记》把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是把汉的历史地位压低了。他在《叙传》里证明汉以火德代周末之木德,正如帝尧之以火德代替帝喾的木德一样,是按着必然的程序出现的。第二,《汉书》抛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进步内容,而把天人感应的神学说,特别是五行灾异学说当做社会现象的永恒规律来宣扬。第三,《汉书》以强调封建性代替《史记》的进步性。《史记》尊信《诗》《书》但决不同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并且还自命为“一家之言”,《汉书》与此相反;《史记・货殖列传》中申述财富的不齐决定了人民社会身份的贵贱,并肯定农工商虞治生谋利的活动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从而反对官方的经济垄断,而《汉书》则以封建等级不可逾越为永恒秩序,要求百姓“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一一大一统中古时代》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班彪、班固父子续写《史记》的不同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史记》、《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班固挤掉《史记》进步性的表现和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