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
【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宋代的官学

国子学和太学

国子学

宋代最高学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

中央官学的主体,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庶人之俊秀者

专科性质的学校

武学

专门培养军事人才,恩荫子弟和平民应试合格即可入学

律学

专门培养法律人才,朝廷命官或举人可以入学

医学

培养中医人才

算学

培养算学人才,朝廷命官和庶人可以入学

书学

培养书法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画学

培养绘画人才,入学资格无明确限制

贵胄子弟学校

宗学

为赵室宗室子孙设立的学校,八到十四岁入学

内小学

专为贵胄子弟中的儿童设立,专选十岁以下资质优异的宗室子弟入学

国立小学

政府设立并管辖的普通小学

特殊性质的学校

临时性教育机关,凡赴京应试士子和落第举人均可入馆听学

州县学

各州县设立,中央委派学官和教授,优秀者可升入中央太学

——摘编自游彪著《追宋》

材料二   明初学校设置分为三个层次:

社学

明初,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

府、州、县学

明初,各府、州、县皆设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一人,为教官之长。生员在学专治一经,但不能直接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或是经过岁贡进入国子监,才可能有做官的机会

国学

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勋戚子弟为官生,地方保举民间俊秀及府州县岁贡生员为贡生。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每季度都有考试,考试及格即可授官

——摘编自王天有著《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官学教育体系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和明代教育体系发展与完备的影响。
23-24高二上·湖北十堰·期中
知识点:宋元社会的变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央官学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国子监为主体,下设六学,即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以《说文解字》《字林》为专业,学习文字、书法;算学,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律学,学习法律条令。以上前三学是儒经学校,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乃专科学校性质,凡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均可入学。特殊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等贵族子弟的教育需求,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礼部设崇贤馆,只招收皇室近亲、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是兼有教育与研究双重任务的学校。职业教育在唐代也颇具规模。在太医署,设有医科、针科、药科、按摩科等,培养各类医学人才。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录用或送高一级学校深造,亦可参加科举考试。

——摘编自钟坤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摘编自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央官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中央官学有三个系统,分别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国子监为主体,下设六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以《说文解字》《字林》为专业,学习文字、书法,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律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乃专科学校性质,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只招收皇室近亲、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是兼有教育与研究双重任务的学校。职业教育在唐代也颇具规模。在太医署,培养各类医学人才。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录用或送高一级学校深造,亦可参加科举考试。

——摘编自钟坤杰《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摘编自王凌云《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央官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制度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清学校,向沿明制”,国子监是清代最高的教育机构。雍正三年(1725年),设管理监事大臣作为国子监最高领导,直接向皇帝负责。学生分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察志、广业六堂。乾隆二年(1737年),增加水利、天宫、河渠、算法等教学内容。地方设府、州、县学,“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皆设训导佐之”。乡镇地区设社学,招收乡村十二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子弟入学,学习优异者可考入各地方官学。1904,清政府颁布实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纵向分作七级: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大学党、分科大学等。横向分作三部分:普通学堂、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1905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取代以前代管教育的礼部,主管全国教育。1906年,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机构,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110月,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颁布,奠定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1985年,国家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终身教育,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编自杨雅惠《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特点及其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