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30
明清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中国产生了 重大影响,中国历史在全球化和近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材料一   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

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

材料二   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
23-24高一上·浙江宁波·期中
知识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科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商路开辟与物种的传播

世界历史上,商路的开辟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从引入作物的命名上,在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中大多带有“胡”字。如胡麻,即是芝麻;胡瓜,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还有胡蒜、胡椒、胡菜等。

——摘编自《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来栽培作物的传播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原的背景。

材料二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途径
玉米番麦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御麦
甘薯番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金薯
洋番薯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马铃薯荷兰薯
土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世界背景。

材料三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3)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的开辟是
A.偶然事件   B.必然结果   C.意外收获   D.暂时成就
(4)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人物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做出贡献,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四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清高宗实录》

材料五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度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十年(1745年)169922127
乾隆二十年(1755年)185612881
乾隆三十年(1765年)206993224
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
乾隆五十年(1785年)288863974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5)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六   1996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单位:百万公顷)


——【美】Clive James《全球商业化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状况》


(6)据材料六,指出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走势。
(7)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农作物物种传播的要素。

材料七   这一胜利为欧洲打开了世界七大海的大门和通道。从此,世界的整个海洋都在为白人效劳。

——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8)你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整个海洋都为白人效劳”的?你是否同意布罗代尔对新航路开辟后果的分析?
新航路开辟及其之后的殖民扩张,也多中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雄据海畔,多至万余人。暹(xian)罗、占城、爪(zhao)哇诸国,皆畏而避之。1514年,葡萄牙一海盗商船队侵占广东珠江口屯门岛,建筑堡垒,“时肆剽掠”。1521年中葡屯门海战,葡败被逐。……1553年,夷舶趋近澳门,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副使汪柏循贿许之。

材料二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旳¼流入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海外市场旳刺激而迅速崛起旳“外向型”经济,增进了这一地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旳全方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旳发展推向了一种前所未有旳高峰。

材料三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么主要旳粮食作物,也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总数超出二十种。……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玉米)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种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

材料四   在同一个时期,传教士也随着殖民者东来。他们携带着西洋文化进入了中国皇家宫廷和士大夫群。方豪在《中西交通史》中写道:“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为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为巨观。西洋近代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期传入;而欧洲人开始翻译中国经籍,研究中国儒学及一般文化之体系与演进,以及政治、生活、文学、教会各方面受中国之影响,亦无不出现于此时。”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