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
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
材料二 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徵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
世界历史上,商路的开辟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从引入作物的命名上,在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中大多带有“胡”字。如胡麻,即是芝麻;胡瓜,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还有胡蒜、胡椒、胡菜等。
——摘编自《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来栽培作物的传播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原的背景。
材料二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 别名(部分) | 原产地 | 传入途径 |
玉米 | 番麦 | 美洲 |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
御麦 | |||
甘薯 | 番薯 | 美洲 |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
金薯 | |||
洋番薯 | 美洲 |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 |
马铃薯 | 荷兰薯 | ||
土豆 |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世界背景。
材料三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3)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的开辟是
A.偶然事件 B.必然结果 C.意外收获 D.暂时成就
(4)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哪些人物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做出贡献,举两例加以说明
材料四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清高宗实录》
材料五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度 | 人口数(单位:人) |
乾隆十年(1745年) | 169,922,127 |
乾隆二十年(1755年) | 185,612,881 |
乾隆三十年(1765年) | 206,993,224 |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264,561,355 |
乾隆五十年(1785年) | 288,863,974 |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5)结合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材料六 1996—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单位:百万公顷)
——【美】Clive James《全球商业化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状况》
(6)据材料六,指出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走势。
(7)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农作物物种传播的要素。
材料七 这一胜利为欧洲打开了世界七大海的大门和通道。从此,世界的整个海洋都在为白人效劳。
——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8)你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整个海洋都为白人效劳”的?你是否同意布罗代尔对新航路开辟后果的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