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近代中国女性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5月,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正式创办。女学堂办学“中西并重”,“堂中功课,中文西文各半,皆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史志、艺术(格致)、治法、性理之书”。学校章程规定:“学堂之设,悉遵吾儒圣教……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学堂将续《汉书》、作《女诫》流传后世的班昭作为典范,期待女学生们“处处贤惠,知书达理,博古通今”。

(注:堂中一切捐助、创始及提调、教习,皆用妇女为之。)

材料二   20世纪初,伴随着“女权”概念的输入,女性独立的呼声陡然高涨,进步之士对班昭的批评屡见报端。新女性追随的典范转而变为一批外国女杰,赞誉尤高者为“批茶女士”(《黑奴吁天录》的作者斯托夫人)和法国的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1904年,广东香山女校在“学约”中鼓舞学生:“美国放奴,批茶之力,我辈女流,曷不瞻仰?”1907年,《时报》发表《哭秋女士》诗,将秋瑾与罗兰夫人相提并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谈谈你对其“中西并重”办学方针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国女杰榜样流传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23-24高三上·辽宁朝阳·期中
知识点:百日维新清末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女子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派认为要救亡图存“非遍开女学以警醒之不可”。1897年经元善、梁启超等有志之士酝酿筹办女子学堂。1898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一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初有学生二十余人,系815岁女生:10月末增设分校,次年初,两校学生增至七十余人。课程以《女孝经》、女红等为主,兼习英文、算术、地理、图画等。教学上“先识字,次文法,次读各门学问启蒙粗浅之书,次读志、艺术、性礼之书”由浅入深。对学生管理遵循“男女授受不亲”原则,以“培养贤妻良母为主”兼顾“使妇人各得其自由之权”的办学方针被后来女学堂普遍采用。戊戌变法失败致使经费陷入困境,加之当地地痞流氓起哄围攻女学生,学堂于1900年宣布停办。经正女学创立是男女平等思想在教育上的初步反映,在其带动下,广东、苏州等地相继出现中国人自办女学堂,截至1903年女学堂已达14所。

——陈彦卿《清末女子教育发展研究(18401912)》

材料二   第三共和国时期女子中学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议员卡米耶塞力促女子教育《卡米耶塞法》在议会通过,教育部长茹尔费里大力支持女子教育改革。1881年第一所国立女子中学在巴黎建立,随后鲁昂、费奈隆等地相继建立女子中学。18851910年间招生人数从4377增加到29000。《关于课程教学周学时安排的决定》规定女子中学学制五年,12岁入学17岁毕业。课程包括道德、法语、地理、外国语、数学、物理、绘画、家政、生理学等课程。前3年为必修课程,第4和第5学年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女子中等教育最初仅为少数来自新教、犹太中产阶级、上流社会家庭中年轻女子服务,试图在世俗政权下强化民主共和信仰。随着女子中学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女中学生来自政府职员、教师、小资产阶级、农民等社会阶层家庭。女子在接受中等教育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平等价值观以及发挥自我价值理念。

——陈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18701914)的女子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正女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相比,法国第三共和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不同,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课,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以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主要课程,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摘编自《美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见下表)。阅读材料:

时间

概况

1844年

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

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

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

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

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

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影《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据上表“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由传教士办学校到国人自办学校”为论题加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