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养成了“平居好学,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1889年殿试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到署不久, 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野心,即弃官归台从教,主张以新思想新知识课士,迈开了其教育救国的第一步。“抗日护台运动”失败后,他总结归纳出失败的原因是“人民缺乏教育”。内渡后,他主持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强调学堂应“造就有用之学”,录取的学生应“以志趣远大者为上”,提倡男女平等,倡办女子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孔子之教为主义”,还开设了格致、外语、化学、生理卫生等科,由于同文学堂学生“多在二十五岁以下者”,故教学应该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凡“所出之题, 皆宜浅而易解者”。在学习中提倡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莫人云亦云”。

——摘编自赖世极、赖惠玲《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1)据材料概括丘逢甲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丘逢甲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
23-24高三上·江苏盐城·期中
知识点:民族危机的加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从欧洲回国从事新闻事业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主编报刊十种以上,被推为“舆论界之骄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利用报刊进行政治宣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深刻地认识到报刊在变法中的作用,认为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推动富国强兵。戊戌变法失败至1912年年初,梁启超东游日本,接受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其新闻思想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表示接受共和政体,不仅盛赞报纸宣传在政治变革中的丰功伟绩,还感慨“吾侪从事报业者,其第一难关,则在经济之不易独立”。

——摘编自柴志芳等《试析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产生、转变和发展》

材料二   胡适从15岁参与《竞业旬报》编辑工作,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七种之多,还坚持“政治为体,新闻为用”的政治新闻观。早在1908年,胡适就在《竞业旬报》中高呼“我们的祖国万岁”,以报刊为平台,宣传其对日政策的主张,发出追求民主、自由的呐喊。胡适不仅及早地接受了国内新闻思想的精华,还吸纳西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追求新闻自由,希望通过报刊活动来宣传科学知识,树立国民自强自立的精神态度,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高。胡适积极主张“文艺救国”,抨击北洋军阀的新闻制度,认为“办报只要采取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公平的态度去批评社会、教育、文化、政治”,终是有社会价值的。

——摘编自王博《简论胡适新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相同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梁启超与胡适新闻思想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材料三 1898年成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 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职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1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进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根据张晓唯 《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活动,指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梁启超、蔡元培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