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1119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命令》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薄购买。”这个命令第一次把粮食供应与户口联系在一起。19558月,国务院在总结两年来统购统销的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

——摘编自赵文远《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影响。
23-24高三上·河北张家口·阶段练习
知识点: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11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墙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不久,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有资料显示,"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省区借助城镇化的东风,开始不断推出户口迁移新政策,这些户籍新政的普遍特点是放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新中国初期和新时期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以前,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了牵制日军,我党对敌占区实行了严格的完全管制贸易政策,禁止边区粮食出口,不与敌占区开展贸易。19404月召开的黎城会议上,中共中央北方局确立了“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对外统制”是指根据地的出口贸易必须在根据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商品的出口必须换回根据地所需的必需品;“对内自由”是指除特别规定的违禁品外,在根据地内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1943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日趋完善,根据地在贸易统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市场,采取统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粮食统制政策:“恢复粮食自由集市,根据地内粮食买卖贩运完全自由。”由此,太行区以粮食交易为主的集市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摘编自杨建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3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的第一年,尽管得到了苏联等国际力量的支援,但要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仍需在综合考量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从具体国情来看,1953年,我国市场上多次出现各类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粮食领域的消费状况最为严峻。1953年,国家只能完成310亿斤的收购,而统销数量则需要567亿斤。城镇地区的用粮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765万增加至7725万人。加之自由市场上粮食倒卖、投机倒把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消费。19558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后,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序幕。

——摘编自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粮食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