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0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

——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


(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
23-24高三上·江苏扬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百日维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 “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光绪帝批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教育改革是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其中分科大学和通儒院的毕业生可以授予举人功名。儒学仍然被认为是学业的基本内容,同时强调在学习外国的政治和法律时宜看全文,而不是学习其细枝末节。在各类学堂中都有军事训练课。根据学部的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人数为92169人;在1909年学堂为52348所,学生为1560270人。此后,新式学堂的毕业生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职位,代替了传统的有功名的人。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直至1957年结束。调整的方式是:合并专业、院系、撤销学校,建立新的专业学院,保留一小部分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按照大学、专门学校和专科学校三类分别进行调整,各大行政区至少有1所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培养师资的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新兴工科大学的发展,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内地。这次调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有了较大改变和发展。

——摘编自金一鸣主编《中国教育类别与结构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教育改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