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宽仁”之君-金世宗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是金朝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雍在辽阳即位,年号大定。金世宗尤其重视借鉴唐太宗治国的经验,汲取海陵王“淫嬖不择骨肉,刑杀不问有罪……遂至于败”的深刻教训,以“宽仁”治国。

金世宗的主要政策取向

金世宗一方面尊儒兴学,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继承女真民族纯正、朴实的优良传统文化。大定二十年(1180年),特授袭封衍圣公孔总为州曲阜令,封爵如故。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新唐书》等,他还多次表彰孝道行为,以资劝勉。

金世宗多次到郊外“观稼”,并多次遣使检查农业生产的情况,遇到灾伤,“常加蠲免”;多次下令严厉惩处“有敢损禾稼者”。

金世宗指出“赏罚不滥”才是宽政,若“赏罚不明,岂能劝勉”,他允许出现贪腐问题的各级官吏知错改错。他还提出“国家事务,皆须得人”的人才思想,注重选拔廉洁、纯正、能干的基层官吏。他吸取海陵王独断以致败亡的教训,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对于事关治国安民、朝政得失的大事,能够与众大臣一起讨论,共同商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谏诤风尚。

虽然金世宗的观念中也不乏所谓“生杀予夺之权,当出于朕”,优待女真贵族,民族歧视,等等,但时人仍称之为“小尧舜”。

《金史》对金世宗及其统治时期的评价

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

金世宗“宽仁”之名的争议

清朝学者赵翼说:“金代九君,世宗最贤。”而当时的学者多用“宽仁”形容金世宗的性格而非政策。

下表所示为以“金世宗”和“宽仁”为关键词在两大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的结果。

学术数据库平台论文数量备注
中国知网4其中一篇文章因内容较多,在期刊上分两期刊载,实际只有3篇论文
万方5其中两篇文章与金世宗的统治措施没有直接联系

——整理自张志勇《论金世宗以“宽仁”治国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归纳金世宗的“宽仁”治国思想在政治制度、官员管理、法律与教化等方面的表现。
(2)《金史》与现代学者对金世宗的评价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并谈谈从国家治理角度评价古代君王应遵循哪些原则。
23-24高二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金朝入主中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年),本名乌禄,金太祖之孙。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兴兵南侵。完颜雍趁机发动政变,在辽阳即位,改元大定,即为世宗。他在位期间颇有作为,认真承传华夏美德和治国经典,克已勤政,优恤臣民,政绩斐然。他不仅能够广开言路,容言纳谏,而且经常鼓励臣僚针砭时弊,匡正自己的过失。

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盖自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盼盼,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却任得敬分国之请,拒赵位宠郡县之献,孽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以底大顺,惜哉!

——《金史·世宗纪》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金世宗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概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开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以为诏,夜以继日,可谓得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

——《金史·世宗本纪下》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契丹国的建立者及时间,并归纳辽朝“兼制中国”的职官设置及该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金世宗统治的内政外交,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的时代美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清朝专设掌管边强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以西北边疆为例说明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指出材料中“中国”观的内涵。

材料三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据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整理


(3)指出材料中的“中国”观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4)指出元朝“中国”观的新变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