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建国初血吸虫病的防治为例,说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23-24高一上·四川乐山·开学考试
知识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防疫抗疫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并推动了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在政府推动下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如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的广州、武汉等,但内地的城市则相对较差。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二   194911月,人民政府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司),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中共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组织和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后又颁布了《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910个。为推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我国政府又先后发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等文件。这一时期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政府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主题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了覆盖城市(省、市、县)、农村(县、乡、村)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使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成为可能。我国实行计划免疫制度,使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降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摘编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报告


主题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自1900年后,北京饮水卫生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技术改良改善了北京饮水状况。晋升技术的进步,很多人喝上了甜水。接着,基于现代设备和化学化验的自来水公司建立起来。此时,不过,人们已从简单地以口味苦甜区分井水的好坏,北京饮水卫生进入到国家主导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只是一种附带效果,而细菌理论指导的公共卫生则是一种官方的主动作为。1920年代,人们开始应用科学细菌方法检验水质。1928年8月,公共卫生成为政府职责之一,一方面积极建设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又大力普及科学饮水卫生知识。

——摘编自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制度与观念嬗变》

材料四     现有的公共卫生护理是近期发展的成果,但其根源却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其中之一便来自启蒙运动的教海,即期望通过向穷人们提供能够让他们自救的信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另一个则是向生病的穷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患善传统。正是由于这两者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和卫生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英国、美国的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起来。19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社区做出了努力,在有组织的基础上为患病的穷人提供家庭护理。同时、健康家访作为公共卫生护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于19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兴起,20世纪初,许多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访员。英美公共卫生护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初可见于专科护理活动,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类型的护理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并融入公共卫生护理的主流。例如,1908年,由于国家规定学校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体检以及教育委员会的不断督促,英国诞生了学校护士一职。于是乎,结核病护士、骨科护士、市立助产士等也相继诞生。近年来,虽然有些工作如助产士等仍具有专业性,但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公共卫生史》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材料六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近三年来,我们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近三年的抗疫实践,极大程度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极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极大程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摘自2022年12月初新华社社论


✱基础测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近代饮水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西方公共护理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西方公共护理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6)根据材料五中建国初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疫病的流行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他们通常都非常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采取了设立专门疫病隔离机构、创办医学专业学校等措施来防治疫病。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也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清人入关之后,采取了驱逐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规定“凡城中之民出痘者,即行驱逐。城外四十里东西南北各定一村,使其居住。”

——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肇始于光绪三十二年,是年清政府设立民政部卫生司,以掌理全国卫生行政。宣统二年,又另设京师临时防疫事务局。进入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改民政部为内务部,其下之卫生司一级清制。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设立卫生部,是为中央设置卫生行政专管机关之始。卫生部设置六司,其中第三司为防疫司。民国时期,中央还设有一些专门的疫灾防治机构,如海港检疫处等。抗战时期,中国战时环境卫生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以后,省、县也陆续设立卫生防疫机构。

——孙语圣《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40—50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疫措施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和新中国卫生防疫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