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9
改革是统治阶级根据时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初期,刑罚较重而忽视对民众的教化。孝文帝登基后,通过亲自断刑等深入了解法制建设的缺陷,于执政期间多次创制和修改法律。他创立“留存养亲制”,对于犯罪的人,家中如有年长的父母而又无人照顾,则可返家尽孝。逐步缩小“缘坐刑”对亲朋的牵连范围,又在很多情况下用流刑代替死刑。他首创婚律,规定北魏权贵的通婚对象可以是汉族名门。孝文帝深知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于是修改相关条例以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在执法判刑中坚决引入监督机制,促进法律量刑的公平性。孝文帝还主张权贵犯法与庶民同罪,他遵守法律,太子因触法被处以重刑。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成为我国古代法制改革的典范。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降直至清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受到西方的全面冲击……清末新政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制变革……后来袁世凯政府的《暂行新刑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两次颁布的《中华民国刑法》,在涉及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时,虽然立法者很多为欧美著名大学法学院出身,但他们均充分考虑了礼教礼制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法制的变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处理其中涉及伦常关系的问题,尽学西法未必就是良策。因为西法毕竟取自域外,如果不能依据实情进行调适,平衡礼法关系,法律就非但无法合情合理,反而可能导致社会秩序出现紊乱。

——摘编自桑兵、关晓红《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弥补北魏初期的法律缺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律令儒家化的史实。
2023·浙江·模拟预测
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推动北朝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遵循汉魏以来礼法结合的法律发展趋势,显著改善了北魏法律胡汉杂糅野蛮暴虐旧貌,他所进行的法制改革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他创立的某些制度也被后世法律吸收影响千年。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上台以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等多个方面。他首先宣扬礼教的治国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特别注重法制,强调刑罚要有公平性,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在执法判刑中,孝文帝坚决地引入了监督机制,促进了法律量刑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孝文帝积极地将法学人才集中起来,针对执法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推动了北魏法律的修订,使法律的覆盖面更加广阔。此外,孝文帝还提出了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大大缩小,加强了社会民众对当朝者的认同度;用流刑来代替死刑;减少了死刑犯的人数,流放人员不仅可以为国家边疆驻防增加人员补充,也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加快社会生产。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实行体禄制又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这些程序的实行,加快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法律在古今中外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

材料二: 1800812日,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典委员会,编纂新的民法法典,在他的亲自干预下,法典于1804321日正式颁布实施。1807年,这部法典正式定名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确认资产阶级财产所有权原则,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法典》确认了契约自由和契约自治的原则,还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人们在民法上是自由平等的,这种对所有法国人都适用的统一的民法,连同大革命时期颁布的各种立法,对于摧毁封建制度、强化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作用,也确立了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欧洲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世界历史解说词100集》

材料三:   1950年代到1980年代,民法起草作业曾经几次启动,但又随之几次中断,是因为社会体制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法律关系难以确定。后来立法机关鉴于改革开放时代的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先公布《民法通则》、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如1980年的婚姻法、1985年的继承法、1986年的民法通则、1991年的收养法、1995年的担保法、1999年的合同法、2007年的物权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等,这些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法律相对比较散乱、零碎甚至有冲突,在保护人的权利方面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不可能像民法典那样发挥出整体效应和统一规范,待条件成熟后再编纂统一民法典的渐进主义策略。

在一个成文法体系的国家,没有民法典,公域与私域之间的边界就是模糊不清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很难明确化、稳定化。因此,我们的确需要一部高质量的、适应结构大转型趋势的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安徽凤凰网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法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背景。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