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平。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长成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新食物和新贸易模式重新界定了美洲、非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接着他们促使英国崛起,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哥伦布交换也促使欧亚大陆的人口分布改变。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长江流域的高地森林被欧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为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被追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伟大航行”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特点。
22-23高一下·四川资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推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兰克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洲贸易圈。在我国明朝前期,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料贸易留给后世的遗产毁誉参半。寻觅香料的伟大航行揭开了这个星球的真实地理面貌,并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但也是因为香料,欧洲诸势力开始在世界各地攫取据点,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香料不仅将欧洲人送上发现与探索的航程,也提供了最终成长为欧洲殖民帝国的种子……哥伦布交换也促使欧亚大陆的人口分布改变。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长江盆地的高地森林被砍伐,以便腾出空间生产蓼蓝和黄麻,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农民以玉米和番薯维生,因为它们在丘陵地长得很好。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

——弗兰克《白银资本》


(1)结合材料一,回答“启动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的“伟大航行”是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

人口移动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移动理论认为,从移民移动动机看人口
移动可以分为自愿性移民和被迫性移民。自
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
奔赴海外者;或为躲避专制迫害;或为改善
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
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
迫下的人口移动。
15-18世纪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1751—1851人口变化表

年份 年均增长率(%)
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
1751—18010.892.170.52
1801—18511.884.420.67

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

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人口及人口移动的情况及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