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初)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

——摘编自【元】脱脱《宋史》

材料二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政治体制的调整,可分为环节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两大类。新的事务需要调整原有机构的职权范围或设立新的机构。这种调整职权范围不是每一个时期都能做到的,它受到政治体制机制的制约,有的体制是比较封闭的、僵死的,少有弹性。每一个部门的职能都是范围固定的,职能有限,超出其职责范围的事情就无权过问,也无法应付。环节性的调整最终会导致结构性的调整。就体制而言,这些调整都赋予这些体制下各个机构更大的弹性。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北宋中枢决策体制改革的史实,评价北宋初年中枢体制的改革。
22-23高二下·吉林·期末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朝的中枢决策系统,是以皇帝为中心,而中枢政权机构的设置,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与其后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延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二北宋前期“以事系任”的中枢机构设置,在赵宋统治安定之后,一直因其“名不正,言不顺”而受到官僚士大夫们的批评。三省六部空余躯壳而架构尚存;自使职系统发展而来的实权机构,组织设施不确定,官员没有正当名分,影响政务活动的进展和治事积极性的发挥。两套机构的磨合已有时日,职任重叠交叉造成的问题日益引起注意。

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担行政设置。废除了以往设在宫城之外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将朝堂西侧的中书门下政事堂辟为新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大体上依照当时对于唐代前期官制的理解,赋予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以各自的职权:“中书省换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力。此后,具有了实际职能的三省与仍掌军政的枢密院“谓之朝廷”,成为“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唐朝,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元丰改制”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