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8 组卷217
[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迁]

材料一   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的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

材料二   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为淮河流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淮河流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
2023·湖南长沙·二模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宋元)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都的选址要顾及政治统治、军事防御、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等许多方面的要求,而除了社会基础之外,上述方面都与古都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都的选址包括相对位置(大位置)和城址(小位置)两个方面,相对位置是古都在全国范围所处的地域,它是随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地理因素,决定了古都的个性和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摘编自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之一长安洛阳的兴衰》

材料二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的中部,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当时关中地区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汉书》中描述“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早在战国末年和秦时期,关中地区就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其南为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而其周围地区的经济在当时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长安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险要,“阻三面而守,独以--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定都长安也和当时中原政权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在汉朝初年时,北方的匈奴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长安以前作为周、秦的首都已经初具规模。

——摘编自柳华《从西汉定都长安看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定都长安的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

——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材料二   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材料三   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有利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