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5
疏源浚流与古为新

材料一   东夷文化源于沂山区,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传说时代较突出的东夷族首领有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伯益在舜时担任过虞官,负责治理山泽;辅佐过大禹治理水患、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相传伯益发明了凿井之术),禹曾让位于伯益。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故有商族源于东夷的说法;商末纣王无道,东夷叛之,纣王以主力征讨东夷,周武王借机起兵,纣王释放囚犯以御周军,最终自焚于鹿台,故史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1)结合所学,在上述材料中,你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事实?

材料二   齐地本属东夷之地,太公(姜太公)初就齐,形势严峻……

齐国、鲁国的述职
鲁国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齐国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
点评: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齐国、鲁国“何以治国”
鲁国亲亲上恩
齐国尊贤尚功
点评:鲁自此削矣
(2)为什么点评者说“鲁自此削矣”“呜呼,鲁后世其北面齐矣”。

材料三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然今之部寺,率皆守旧之官,骤与改革,势实难行,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一曰法律局……二曰度支局……三曰学校局……四曰农局……五曰工局……六曰商局……七曰铁路局……八曰邮政局……九曰矿务局……十曰游会局……十一曰陆军局……十二曰海军局……十二局设,庶政可得而举矣。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第一折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第二折法必应变,整顿者十二,提议停止捐纳买官,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等。

——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3)晚清的几次变革中分别取得哪些收效?从几次变革的结局看,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合发展史。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有学者在做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历史研究中,列出三个角度:①重大的创新论断;②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在上述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2-23高一下·北京朝阳·期末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②然今之部寺,率皆守旧之官,骤与改革,势实难行,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一曰法律局……二曰度支局……三曰学校局……四曰农局……五曰工局……六曰商局……七曰铁路局……八曰邮政局……九曰矿务局……十曰游会局……十一曰陆军局……十二曰海军局……十二局设,庶政可得而举矣。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第一折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第二折法必应变,整顿者十二,提议停止捐纳实官,裁撤屯卫、绿营等;第三折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等。

——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晚清开展的数次变革取得的成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变革的结局给予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夷文化发源于泰沂山区,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传说时代较突出的东夷族首领有太昊、少昊、蚩尤、舜、皋陶、伯益等。伯益在舜时担任过虞官,负责治理山泽,辅佐过大禹治理水患、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相传伯益发明了凿井之术),禹曾让位于伯益。商族以玄鸟为图腾,故有商族源于东夷的说法;商末纣王无道,东夷叛之,纣王以主力征讨东夷,周武王借机起兵,纣王释放囚犯以御周军,最终自焚于鹿台,故史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材料二   齐地本属东夷之地,太公(姜太公)初就齐,形势严峻。


齐国、鲁国的述职

鲁国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周公子伯禽受封是为鲁公。伯禽至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齐国

齐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为何如此之快?”曰:“吾简其君臣礼,国从其俗为也。”

点评

周公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齐国、鲁国答“何以治国”

鲁国

亲亲上恩

齐国

尊贤尚功

点评

鲁自此削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事实?
(2)请你点评鲁国和齐国的治国方略。(提醒:点评某历史事件,可以从该事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该事件,以及该事件有何影响分析)
主题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图1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图2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图3 战国时期形势图】

材料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西周时期,华夷之争比较激烈,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主题二 经济发展

材料三

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
西周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材料四

材料五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六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主题三 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材料七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八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九 A.治大国,若烹小鲜。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十



主题四 变法运动

材料十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十二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材料十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变化及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4)材料四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5)根据材料五,概况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6)据材料六,分析春秋时期管仲调整经济政策的理由。
(7)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性质。
(8)依据材料九,依次回答材料中涉及哪些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9)依据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及所学, 概括“诸子百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10)依据材料十中的图,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
(11)根据材料十一,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3)据材料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14)据材料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能力提升*
(15)根据材料,归纳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历史纵横*
(16)根据材料十三,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