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8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22-23高二下·四川资阳·期末
知识点:科举制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隋唐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 “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
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材料二   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摘编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西汉察举分为特科和岁课,特科就是由皇帝下旨不定期选举人才,始于汉文帝诏书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入朝;岁课就是每年定期察举人才,相对特科更为重要,而岁科里又以孝廉和秀才(东汉避讳刘秀改茂才)为重,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书“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选举标准来看,分别有“德行高妙,志节贞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晓法令,足以决疑”和“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照好,勇足以决断,才任三辅剧令”等四种。

——摘编自【宋】李昉《太平御览》,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主题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二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

——摘编自李孔怀《汉唐明三代行政监察体制比较》

材料三   唐代所开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会实用,拔取真才”。但是,“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一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此而生”。此因明经科重视“帖经”,士子对经籍遂极力背诵,久之“试学者以帖字为通经,而不穷意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唯择浮艳”。“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

——摘编自【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四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主题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沿革


——《选择性必修1图册》

材料六   明太祖首先决定将考核的时间间隔拉长:“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1369年,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核,吏部“核其贤否而黜陟之”。明朝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明朝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无论是官员的考满,朝勤考察还是京察,在没有接到皇帝的最后命令是不能进行的。

——摘编自于天娇《明代文官考核制度》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特点,并说明其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唐代监察系统的职能分工及其主要特点。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存在的弊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方面分别概括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趋势。
(7)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乾德元年(963)九月,宋太祖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此后太祖和真宗先后又两次下诏重申此禁令。为防止像李防、杨可法这样的主考官徇私舞弊,开宝六年(973)三月,宋太祖在省试之外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从此将殿试定为“常试”,在解试和省试之外又增加了一级考试,并且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从此士人的去取由皇帝亲自裁决,及第的举子都成了“天子门生”。宋朝规定,凡是现任官员应举,均另设场屋考试,成为“锁院试”,实际上对现任官员应举的一种特殊的“别试”。淳化三年(992)三月,太宗接受将作监丞陈请的疏请,“始令糊名考校,第其优劣,以分等级”。同年,“苏易简知贡举,受诏即赴贡院,仍糊名考校,遂为例。”为防止通过笔体辨识出应试者是谁,真宗景德二年(1005)开始在激试中实行誉录法。

尽管宋朝历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许多改革,却无法禁绝科场舞弊之风,尤其是在封建专制政治下,权贵为主的强势阶层总是恃权弄法,甚至操纵科举。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