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十六七世纪的圈地运动造成数以千计的流民,他们在农村的基本生活没有保证。但是这一时期被推到城市中的人,却由于近代工业尚未发展,工场手工业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大部分成为了乞丐。工业革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工人的排挤,和农村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作为一种持久的推动作用。同时,机器生产造成手工生产的扩大,因而在一定时期,劳动需求扩大,工人工资一度上升较快。正是农村况状的加速恶化和城市生活的相对良好,使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流向城市,导致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800年以后,来自东北部各州的移居者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重重阻碍,如潮水般涌入中西部。俄亥俄州是第一个接受殖民的州,从1800年到1820年,该州的人口增长了3倍,这大部分是由于移民迁入所致。时起时落的移民潮继续西进,越过高原和大山,为寻找加利福尼亚州的黄金勇往直前,到达了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堪萨斯州。在1810年,仅不到4%的美国人居住在中西地区,而到了1840年,美国人口的17%,即300万人居住那里,到186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5%。到1900年中北部和西部各州人口超过300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摘编自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2-23高二下·江西赣州·期末
知识点: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美国的人口迁移】

材料一   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胜过一潮,移民人数呈现递增态势。在这些移民中,以西欧和北欧为主,其中爱尔兰人和德国人数量最多。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历史学家称其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欧洲移民大量迁往美国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迅速发展,这些发展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同时,欧洲许多封建国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为逃避这种迫害,不少人漂洋过海,历经险阻来到美国。不过,单纯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国的并不多。在德国移民中,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使约五千名欧洲革命者逃往美国,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尔·舒尔兹和约色夫·魏德迈。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1800年以后,来自东北部各州的移居者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重重阻碍,如潮水般涌入中西部。俄亥俄州是第一个接受殖民的州,从1800年到1820年,该州的人口增长了3倍,这大部分是由于移民迁入所致。时起时落的移民潮继续西进,越过高原和大山,为寻找加利福尼亚州的黄金勇往直前,到达了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堪萨斯州。在1810年,仅不到4%的美国人居住在中西地区,而到了1840年,美国人口的17%,即300万人居住那里。到186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5%。到1900年中北部和西部各州人口超过3000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摘编自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不断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近现代城市化】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城市经历着明显的人口流失,农村发展速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城市,许多企业从城市流向乡村。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日本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日本城市化道路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 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丰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