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21-22高一上·江西宜春·期末
知识点: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主义观念的演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是“利权意识”,而所谓“利权”最终表达的是国家或民族利权。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显然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民族国家主权危亡的深层思虑。当时,动员民众起来奋争的立足点是“亡人国之法,计无巧妙于铁路者”的民族危亡意识。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材料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用民族、祖国的观念把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它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自治、氏族统一和民族个性的公民观念,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用民族国家代替王权国家、用民族国家利益盈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固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它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它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的扩张到本民族金盛时期所统治过的历史疆界或天然疆界,极尽可能地为本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它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进步。

——摘编自于海峰《论民族主义的演变、作用与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避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与19世纪末西方民族主义内涵的区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中华民国的成立,尤其是“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主张的提出并成为基本国策,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确立或形成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受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及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五四时期著名的反帝文告中,我们只能较多地见到一些国家意识较强的词汇……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般国人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来自帝国主义压迫的共同民族命运,找到了各民族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和认定,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融合统一,对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挥了积极推进功能。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西方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两种主权即民族主权和人民主权的互动过程。民族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种催发民族国家诞生的政治力量,民族主义却是近代的产物。这里尤其要提的是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存在民族问题,但法国革命把一种全新的因素引入民族问题,从而使各种民族因素得以重新解构、分配、组合,构建成一种全新的主义,这一新因素就是民主因素。在民主因素成为民族主义的一大要素之后,民族主义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专利了,而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的事。从此,民族主义与人民主权不再分离。

                                           ——摘编自《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中西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人整体的民族认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国家民族意识形成方式的主要区别。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