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1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

-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材料二   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2-23高一下·江苏南通·期末
知识点:明清科技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法国的伏尔泰在《风俗论》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翻译的内容。对比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目的。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伴随着西洋军舰、商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频敲中国大门。晚明时期传教士的东来,是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起点。利玛窦等人广泛交接官僚和贵族阶层。徐光启受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具有开放思想。和利玛窦相见后,徐光启竟正式受洗为基督徒。更是“从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利玛窦在肇庆期间,曾将西洋镜、自鸣钟、世界地图、三棱镜等各种器物展示,当地居民争相观看。他献给万历皇帝的礼物,亦多为西方毒器。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也都曾向中国朝廷传授过火器制造技术。

海上新航路的开通,促进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与此同时,欧洲的军人、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用各种方式向同胞描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绝大多数报道都称赞中国是礼仪之邦,而按照教会宣扬的教义,不相信上帝的人不可能具有高尚的道德,可是这种说法在中国人身上却得不到印证。欧洲思想家们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一些旅欧中国人如福建人黄嘉略广泛结交法国学者和各界社会人士,向他们介绍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哲学等,影响了包括孟德斯鸠在内的一批著名法国学者。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指出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学西传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历史的巧合,中西两种文明在16-18世纪相逢了。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开 始了持续的和多方面的接触和交往。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 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 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 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在 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就是这个造物的上带。它要求人们无论修身、 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 合人类理性的哲学。正如赫德逊所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 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 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晚清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再次东来已没有了先前的谦逊和善,而是“一 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拿着宝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中国现实的需要,西方 数理化知识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传入了中国。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的目的 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从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确乎舍本求末。当然“很有几位忠 实的学者——如李善兰、华蘅芳等辈在里头,译出几十种科学书,此外国际法及其他政 治书也有几种,自此,中国人才知道西人还有藏在船坚炮利背后的学问,对于西学的观 念渐渐起了变化。

——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末清初"晚清时期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对西学观念变化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