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严格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政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元朝行省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变”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制度的双重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并分析其意图。
(4)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除了元朝的行省制,还有哪些地方制度?
22-23高一上·陕西西安·期中
知识点:元朝的地方管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元史卷91》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作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创新?除行省制度外,指出元代在边疆管理上的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形成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