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材料二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致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订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已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官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税制本身也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在两税法内容上做文章,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最后,广大人民无以为生,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

——摘编自蔡昌《隋唐盛世的赋税演变》


(1)唐代“租庸调制”中,“租”“庸”“调”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唐前期及唐后期征收赋税的依据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后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2-23高一上·陕西西安·期中
知识点:赋税制度(汉-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