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297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方式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彰,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楷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门下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尚书省施行制、敕,案成则给程以钞之。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于都省以遣之。”

——摘编自《唐六典》卷九

材料二   廷议与廷推在明朝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是中央各部门的平等议事制度,廷议廷推弥补了明朝缺乏中枢机构协调的缺陷。“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举凡立君立储、建都、郊祀、宗庙、典礼、宗藩、民政、漕运、边事等皆在可以之列。正统十年,重要政事“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廷推形式与廷议大体相同,但议题专为人事。隆方以后,阁臣不经廷推入阁者,往往引起争议。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中央政府的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这反映出唐朝中央官制的何种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出现廷议与廷推这一种独特的制度的原因。与唐朝相比,明朝在政府决策方面的有何不同?
2023·江苏·三模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决策方式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文书,都要经过中书舍人的起草。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具体为对各种上下行文书“皆审署申覆而施行焉”。尚书省则一方面上承制敕,制为政令,向下颁布实施,另一方面,下领州府寺监之政务,向上申奏。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从国家政务的裁决到政务执行都有一整套程序。

材料二     廷议与廷推在明朝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是中央各部门的平等议事制度,廷议廷推弥补了明朝缺乏中枢机构协调的缺陷。“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举凡立君立储、建都、郊祀、宗庙、典礼、宗藩、民政、漕运、边事等皆在可议之列。正统十年,重要政事“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廷推形式与廷议大体相同,但议题专为人事。隆万以后,阁臣不经廷推入阁者,往往引起争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央政府的决策程序。这反映出唐朝中央官制有何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出现廷议与廷推这一独特制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唐、明两朝在政府决策方面的异同。
建立和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国家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保证。

材料一   (尚书省)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门下省侍中二员。……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中书省)中书舍人六员……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

材料二   伯里克利斯虽然尽量鼓励人民参加政治活动,经常召开公民大会,但能参加会议的仍是少数。如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时,国家正处于危急的时候,召开公民大会时,参加的人数最多也不超过5000人(享有完全公民权的人数大约3万人)。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在入侵西西里问题上)公民大会中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由于公民大会在急进的工商业奴隶主的操纵之下,热烈支持远征……雅典人任命亚西比得、尼西阿斯和拉马卡斯三人为远征的全权将军,积极筹备出征事宜……雅典远征军全部覆灭。

——摘自《古代希腊史》

材料三   权利法案(美国宪法第一至十条修正案)

第一条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第四条修正案

人人具有保障人身、住所、文件及财物的安全,不受无理之搜索和拘捕的权利。

第五条修正案

非经大陪审团提起公诉,人民不应受判处死罪或会因重罪而被剥夺部分公权之审判。

第十条修正案

举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政府行使,而又不禁止各州行使的各种权力,均保留给各州政府或人民行使之。

——《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门下省的基本职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伯利克里为解决少数人参政这一不足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公民大会作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何种特点?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公民大会决策过程的主要弊端。
(3)材料三中美国1787年修正案是如何规定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归纳国家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

——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