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22-23高二下·陕西榆林·期中
知识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议会是辉格党和托利党产生的摇篮,议员大多是两大政党的核心成员。英国在政治上的二元性,使其两大政党时刻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两大政党为了在中央和地方争权,个个剑拔弩张。两党并不是静止的或固定的,而是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迫使政党在两党制的范围内随时重组。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两大政党在社会角色、政治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大政党真正目的仍然还是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以及豪绅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是奔着共同的社会目标前进的。另外,两大政党在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配合的尤为默契。政党是英国宪政体制得以运作的真正主体,在推动宪政体制运作程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静《英国内阁制两党制与其宪政体制的关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大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党派利益与个人利益左右着自己的情感倾向,因而模糊了对政治权威的理性构建,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倦心理。同时,人们的共和观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顽强,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人治观念也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缺乏规范认同,因而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即使是政党领袖们,也未能认识到西方政党背后一些更深刻的理念。

——摘编自李爱峰   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实践的认识。
主题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初具规模,各界人士纷纷结成党政社团,颁布纲领,对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发表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确实对结党结社倾注了极高的热情。自武昌起义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几个月间,革命派的同盟会和立宪派的宪友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派之间因政见理念不同、利益不同等而不断分化、重组,以至于一时间政党林立,直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前后,又形成革命派与立宪派对立的两个大党:前者为国民党,后者为进步党。

——摘编自龚佩玉《浅谈民国初年的政党斗争——以唐绍仪出走天津为例》

材料二:在此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较为强大有力,内阁和总理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他们就要对总统负责。副署权及政府预算表决权的设置似乎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最初的动机是要建立一种责任内阁制。然而事实上,围绕权力的争斗以及责任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转移,使这一体制既非内阁制亦非总统制,而是责任不明的双重行政体制。这种体制除了使总统和总理之间产生经常性摩擦外,一无所能。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十九、在宪法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4月12日

材料五:“五五宪草”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训政时期约法为蓝本来制定,但最后呈现给国民的却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何以至此?立法院于1933年1月着手进行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直到1936年5月5日,草案才由政府公布于众。在这三年期间,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影响着宪法草案,但是占优势的力量,无疑是专制主义。立法院在1933年开始起草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宪法草案,到了1936年,早期草案中大部分具有民主色彩的条款都被删除了,而代之以对维持、发展蒋介石日益增长的势力有利的条文。

——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六: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材料七: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报告制度、任用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金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材料八: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主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九: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实现民主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奋斗,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编自黄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十:第六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基础测评✱
(1)简析材料一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结构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体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能力提升✱
(4)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5)据材料五概括“五五宪草”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五宪草”的危害。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六,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9)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0)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中朝官在汉武帝时开始参政,尚书、中书和门下经几百年的演变,成为名正言顺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盛行,士族控制操纵国家政治, 三公在这时名存实亡,实权已“事归台阁”。至隋唐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宋代为了保证军费开支,适应战争的需要,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经了确立到发展再到强化的过程。但是明清两朝与以前 历朝相比,领域更广而深,措施更细而严,两朝乃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 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具体体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