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80年我国城镇化率仅有19.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0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31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53.73%,世界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而中国仅用了15年。总体上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较低;西部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低16.82个和14.24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与交通网络化的快速推进,中国涌现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摘编自魏后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前景展望》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资源被过多侵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能源矿产消耗急剧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已经接近生态环境的最大容量。自“十五”以来,中国城镇建成区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其增速远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29%,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7.28个百分点,大量外出农民工虽然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处于非城非乡的尴尬境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受财力有限、对地方特色和文化认识不足以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各地城镇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城镇质量和品位不高。

——摘编自魏后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2-23高二下·广东惠州·期中
知识点: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截至2015年,非洲有1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其人口总数达到9500万。而非洲6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000个。与此同时,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

——摘编自【法】彭旦文、王晓波《非洲城市化的前景》

材料二   2012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53.73%增至59.58%,年均增长1.17%。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速率比19962012年的增速降低了0.2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的质量显著提高。比如,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2019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摘编自朱鹏华《新中国70年城镇化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15年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年来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