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礼运》是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思想集合。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杜绝)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据《礼记礼运》等

材料二   “理想国”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经典著作《理想国》。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柏拉图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国民中出类拔萃者被选出来。理想国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王、军人和生产者,他们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部分人各安其位、各任其事,就会实现正义和国家和谐。柏拉图指出,众人虽非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神工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则加入了铁和铜。

——据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典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两种社会构想共同的历史价值。
22-23高二下·山西太原·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欧洲文化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描绘了一个大同的世界,而几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表述集中在《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从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来看,这是一个以严格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秩序社会。所有公民按其天赋分为三个等级:“智慧型”的公民阶层,即“爱智者”,他们最适合做国家的统治者。“勇敢型”的公民阶层,即“爱胜者”他们天生充满了激情和勇武精神,最适于担当保卫国家的重任。“爱利者”即只能从事农耕、手工、经商活动的劳动者。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理想社会设计的共同之处。他们设计的相似原因有哪些?
(2)针对他们的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千百年来,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统一的文化意识的成熟期,统一被视为天之经地之义,所以汉初董仲舒鲜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表现,列举汉武帝实现思想一统的举措,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3)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公元前800—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民族不同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至今仍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该派别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