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0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已具有族群意识,但认同对象仍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民族认同。一方面,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广大民众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全民族性。但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尽管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从属于一个由罗马教皇支配的‘基督教大世界',都用拉丁文祈祷,用拉丁文传道,用拉丁文唱歌。在各世俗的封建国家内部,人们尚未形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诚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摘编自张涛华《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欧洲民族概念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人们社会身份的巨大变化。以法国为例,在欧洲中世纪,所谓的法兰西人仅仅指的是法国贵族,但法国大革命时期面对欧洲反法联军的入侵,革命者宣称保卫法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责任,法国人与法国公民这两个概念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法国大革命通过一种疾风暴雨的革命方式实现了人们社会身份的变化,突出地体现了欧洲近现代民族概念的内涵变化,法国大革命也被认为是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据唐书明,唐学敏《欧洲中世纪到近现代“民族”概念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世纪欧洲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概念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2023·辽宁·三模
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古人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自从大禹把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后,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天下一国一家一身的格局最典型地体现在王者、君主身上,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基于这种文化基因,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君主逐渐成为朝廷、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民众之家在家族结构与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处于被支配地位。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身份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要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

材料二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经邦济世观念,以及心怀天下的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观念的基础。在家国意识向国家观念的变迁中,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对于国家、主权、法制等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侪《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既不是民族国家,也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传统社会没有民族、国家认同,但是,传统社会有坚定的文化认同与王朝认同。王朝认同与文化认同一表一里,维系着传统社会的人们的基本心理结构。顾炎武把这两种认同化为“国”与“天下”的差别,当王朝认同失效之后,文化认同的功能就凸显出来了。传统社会的文化认同,含有原始的民族主义因素,那就是“夷夏之辨”。非我族类者,其心必异。而文化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陈壁生《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近代国家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