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78
翻译活动

材料一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

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2003年至今,出版翻译作品已超过数十万种。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输出型为主。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增加比较快的一个突出领域是中国的时政类信息,包括领导人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刚一面世,就有16个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约翻译出版非通用语种版本。

——摘编自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3·北京昌平·二模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文化传承与交流

材料一   “六经”作为先秦的重要典籍,经孔子整理后,成为儒家的经典。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五经”流传,并出现了对“五经”的注释、训诂等方面的学问,称为经学。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被认为是经学确立的标志,“五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此后,儒学的发展便采取了经学的形态。因儒学章句繁杂,注疏极不一致,唐太宗时,孔颖达等人撰定《五经正义》,后颁行全国。经学至此虽归一统,但长期以来墨守成规,僵化缺乏生命力,明显呈现出衰颓趋势。唐末及五代时期儒家的道德信念逐渐丧失。宋代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重建对儒家道德的信仰,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四书做注,“四书”之名确立。明初沿元之制,尊奉程朱理学,编纂颁行《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诸书,用于科举取士。

——摘编自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等

材料二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经学的产生与发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
纵观人类翻译史,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力的历史。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时为止的近3000年间,翻译活动经历了三次高潮。

材料一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梵文佛经逐渐被大规模翻译成中文。译经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汉语词汇,例如∶唯心、本质、因果、意识、世界、五体投地、心花怒放等等,也使儒学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第二次翻译高潮在明末清初。新航路开辟以后,罗马天主教廷派遣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翻译的书籍包括了一些西方科技类著作,如徐光启与传教士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其中的《泰西水法》,对中国农田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1865年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从1894起,先后翻译了《天演论》等10余部著作,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20世纪初,全国出版机构近170家,其中《新青年》杂志社拥有许多译者,如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从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改造旧文学,建立新文学。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杂志关注俄国和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据付胤《论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繁荣》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翻译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大量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艺术文献。同时"中译外"的工作量逐渐加大,四大名著的英文版陆续出版,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北京奥运会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全国率先统一公示语的外文翻译。

——据黄友义《40年见证两轮翻译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至唐宋时期"与"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有何区别?并指出这两次翻译高潮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翻译事业繁荣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