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8 组卷5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太宗)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千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旧唐书·李勣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长城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太宗对修长城的态度。
2023·山东潍坊·二模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贞观之治、武则天和武周政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延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乘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要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1)依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

材料二 勤在并州几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托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感,一至于此!联今委任李世勤于并州,述使突厥畏威通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编者注:李世勤即唐朝名将李勃。)

——《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的措施。

材料三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看来,长城只能是蠢笨无用的化身。直到现代,长城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长城还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体现,但也有人认为长城反映了华夏民族封闭、保守的心理。

——摘编自曾大为《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等


(3)依据材料三来看,从古至今,人们对长城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简要解释造成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