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景德镇民营窑场激增,制瓷工匠集中,瓷商汇集,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包括工场主和雇工的人数已达10万余人。嘉靖时期完全实行了以银代役的“班匠银”制度,在完成官方规定的服役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万历十年,又将官匠改为雇佣制。一些民营窑场对瓷器的窑炉进行了改革,在消耗燃料相同的情况下,每一窑的产品可达到官窑的三倍以上。《天工开物》就记载了景德镇制瓷制瓷生产有春土、澄泥、造坯、汶水、过利、打圈、字画、喷水、过绣、装匣、满窑、烘烧等工序,“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摘编自万钧《东印度公司与明清瓷器外销》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的推动下,以澳门、马尼拉为转运港口,以中国丝绸、瓷器为大宗商品的贸易全球化趋势逐步形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后来居上,取代葡萄牙商人主导中、西贸易。荷兰商人采用订货的方式,把景德镇瓷器改造成外形适合欧洲人使用需要、装饰契合欧洲人审美需求的商品,从而使得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由以前的奢侈品转变为生活日用品,荷兰人成为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的第一推手,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工业的发展和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彭明翰《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外销欧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景德镇瓷器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22-23高二下·江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输往荷兰的中国瓷器多在景德镇烧制。万历年间,景德镇上各制瓷作坊的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在元代瓷业生产的基础上,景德镇瓷窑发展了青花瓷,尤其是康熙末年创烧成功的粉彩瓷,使得中国的外销瓷一变传统纯净的青花瓷而为绚丽多彩的粉彩。为了使中国瓷器能在荷兰及欧洲畅销,荷兰东印度公司会主动提供瓷器木模交给中国工匠仿制。由于外销荷兰的瓷器数量大,其品种、造型、装饰均与传统的中国瓷器不同,以景德镇为主的中国瓷器制造业便在瓷器的烧制、绘画、上彩等工序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使外销瓷的生产体系很快在中国建立。随着中荷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作为日用器皿,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把中国的山川城池、风土人情等逼真形象广为传播。

材料二   16世纪末,荷兰船队进入亚洲水域。他们两次劫持葡萄牙大帆船,将船上所载瓷器运回阿姆斯特丹拍卖。1604年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经营华瓷进口贸易。他们主要使用白银从往来于东南亚的中国商人那里购买瓷器,1608年,东印度公司通过中国商人就定购了108000件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订购的瓷器不但种类激增,纹饰也更趋多样化。荷兰运往广州的样品装饰图案中既有西方流行“耶稣受难图”、海神、欧洲时尚人物等,也有中国主题的图饰。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大多是茶具等日用瓷器,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1764年,荷兰也建厂烧制硬质瓷器。

——以上均摘编自钱江《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与荷兰的瓷器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经营中国瓷器贸易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简析瓷器贸易在中荷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16世纪中后期,英国出口商品涉及手工业制品、畜牧业产品、矿产品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等许多项目。早在15世纪中叶以前,其主导出口项目是羊毛,而15世纪中叶以后,呢绒成为主导出口项目。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中叶,新呢绒出口增加。

15世纪末以来,英国进口商品有大量靛蓝、木材等手工业原料,还有非羊毛纺织品如亚麻布、帆布、棉布、丝绸,以及谷物、葡萄酒等食品。16世纪中后期,棉花、生丝、香料开始进口。在进口商品中,大部分是国内纺织业及造船业所需原料,而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制品及船舶又促进了出口商品项目的发展。转口贸易或过境贸易也获得较快发展。从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着顺差或出超地位。15 世纪末,英国进出口贸易有较大的顺差。在获得贸易顺差的方式上,两国之间迥异。由于中国的出口产品物美价廉,而国内金银的价值又比欧洲高得多,因此,欧洲人不仅从转运中国商品中获利;而且极力输出金银以从中套汇赢利。相比之下,英国获得贸易顺差,不仅依靠其资源及生产优势,而且发展了转口贸易的优势。

一一摘编自张乃和《近代早期中英海外贸易市场体系发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瓷器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英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所谓“正贡”的贡品在《明会典》记载颇详,其中,日本国的贡品仅见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物品达248种之多。物品清单印证了明初贡市的繁荣,也反映出区域整合出现的新动向。因此,对于明初因官方垄断而备受批评的朝贡贸易,我们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20种与248种比较,这种差异是巨大的,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朝贡贸易中作为礼品交换的部分只占极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物品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更重要的是,物品清单说明,朝贡贸易中包括官方管理下的民间对外贸易。根据记载,当时在宁波市舶司就设有100个行人(即牙人,今天的经纪人),由此可见在国际合作机制下的国际贸易的繁盛程度。

——摘编自万明《明代初年中国与东亚关系新审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教条国际航线将中国商品转运至欧亚各地,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澳门为中心向全球扩散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循环网······明代以后,随着中国船队的多次下西洋,中、印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中国的外销商品在南亚可谓一应俱全,吸引了西亚和非洲以远的客商前来采购······葡萄牙人首次直接从中国大量贩运瓷器到欧洲,但将其推向高潮的是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各国东印度公司,尤其是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先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接着法国在1728年,荷兰在1729年,丹麦在1731年,瑞典在1732年也相继设立了贸易站,直接从中国贩运瓷器,将中欧瓷器贸易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彭明翰《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在周边贸易中的优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和世界贸易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评价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