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德国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税收减免措施,降低育儿成本,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提高生育福利增加对儿童保育方面的投资,从而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实现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即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对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建立较为完备的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总之,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3·辽宁锦州·一模
知识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项目看,西方社会保障基本囊括了生、老、病、死、伤残、子女等所有项目。其资金来源于社会的多个方面,雇主、雇员和政府按一定比例承担(工商保险除外),管理体系的主力是企业、地方政府,国家仅仅起辅助作用。在社会保障之内的公民不需要提交中请,社会保障会依照法律规定为公民自动提供保障,提供者也无常进行选择,从而使社会保障成为公民的一项绝对的经济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遇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保险资金增加,加上失业救济费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支出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负担。其次,社会保障规模日益膨胀,影响了劳动者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经济效率下降;经济下降无形中减少了社会保障的来源,进而社会福利减少,又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带来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增加,最终使得社会保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效率,加大了经营风险。

——摘编自李虹《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借鉴》


(1)据材料,概括西方国家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的压力下,首相俾斯麦主持创办了一系列社会保险。1883年医疗保险首先开办,接着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也相继开办。1927年增设了失业保险。二战以后,社会保险事业得到改进,保险范围继续扩大,保险待遇明显改善,特别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改为动态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德国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维持这一制度的代价也相当惊人,其各项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约十分之三。

——摘编自刘瑛《走进德国》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内容。2010年,实现了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尤其要将社会保障工作的重心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农村倾斜,以求逐步缩小城乡社保的差距。吸取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国家社会保障措施和资金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筹集。

——摘编自袁纲《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说明德国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德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