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官办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严禁民间海外贸易。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22-23高二下·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古代的商业贸易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外贸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后半期,南海成为明代经济最终融入全球经济的关键区域。中国人扩大在这个区域的参与,应部分归功于郑和下西洋,但是这个世界经济体并不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所能创造的,只有贸易超越了朝贡才使得这一切发生。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强行挺进南海,引发中国朝堂上一片反对贸易之声。1567年隆庆皇帝废除海禁,改进了海外贸易的基础结构——包括把福建进出口港月港提升为县。一年不到,中国海商彻底恢复了原来的活力,到18世纪中期为止,中国商人在该区域的贸易活动中占有明显优势,并建立了主导中西贸易的“广州体系”。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早期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社会晚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趋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洋。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卷400,《疏通海禁疏》。

材料三   在明万历年间,由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已涌现了一批拥资相当雄厚的帆船商人。据西人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国就出现了拥资达5500英镑到7500英镑的大海商。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最大股东才拥资8100英镑。可见二者已相差无几。

——摘自晁中辰《明代海外贸易》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统治者采取的海外政策及其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明朝的海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据材料二指出该政策的不足。
(3)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朝海外政策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