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制废除,没有对应乡的组织,里制在理论上非常适合乡村治理,但是北宋人口增长非常 快,截止1053年与开国相比增加到4.3倍,所以最后的细化方案是废里而行都保,熙宁六年全国推行保甲法,相对于乡里制,都保制在乡村细化管理中无疑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廖寅、杜洋洋《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自治,要求“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但是却没有明确赋予县自治的权力.面对乡村社会普遍危机,农民处境恶化,国民党内部高层为维护其统治,积极倡导农村合作运动,合作社广泛建立,对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能够熏陶农民平等、自愿的道德观念,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乡村治理走向细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乡村治理采取的方式并简要评价。
22-23高二上·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打破了专制国家在基层社会的权力运行模式,国家政权逐渐向乡村社会下沉。而社会转型期,“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痛感中央政府的无力,为了确保宪政的实现,他提出以地方自治实现宪政民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宣称要遵奉和实现孙中山的遗教并开始训政,试图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整合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合法性以化解乡村危机,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地方自治和合作运动。

——摘编自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党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凡省内之国家行政,悉受中央指挥;凡地方自治与建设,悉归各县办理;省只为县自治之监督”,要求“制定县组织法及县自治法,并以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县政府不是代表本县民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上级政府意志。关于县政府的职权,规定“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1934年,国民党通过了《修正县自治法及其实行法要点》,将“联保连坐”式的“保甲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党地方自治没有产生任何实效,其乡村改造计划最终失败。

   ——摘编自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进乡村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主要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村社会设立一些非官方的乡村社会组织机构取代正式的国家机构。这些乡村组织不再是国家基层政权,也没有行政组织,而仅仅是一种地域单位。如宋朝的牌、甲、保明清时期的乡、都、村等。邻、里、保、甲长等都只是职役,并不是官职。这些乡村组织由当地德才识兼备及家道富有的乡绅担任,负责协助官府办理乡村公共事务。士绅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占居着核心地位。…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问题日趋恶化。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纷纷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最终没有获得成功。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收入增长虽然不快,但其生活却是在不断改善,生活福利也在不断增加……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乡村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中的一以贯之的做法,并简析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 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救济农村”、“建设农村”、“复兴农村”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呼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推出了“新县制”改革并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力图在加强对农村控制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现状。中国共产党则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以农民为主体,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国共两党之外的一批知识分子,怀着救世济民的真诚愿望,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他们认为乡村治理不只是简单的农村经济改良工作,而是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摘编自张忠民《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乡村治理相比,近代乡村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