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即分封制,由周人创立,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封建制中,个人是天下、诸侯国或家族中的一分子,必须为天下、诸侯国或家族承担责任。在封建制影响下确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形式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在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城邦制为西方各国的发展确定了模式,特别是城邦制的多元性和民主性对西方影响巨大。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封建制下,天下的“常道”是所谓的“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君臣如父子,权力分配是一种宗法模式。每个人的血缘决定了他的特定位置,不能更换。封建制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天下“定于一”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共识。在希腊城邦制下,公民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如公民担任公职是义务,也是个人自由。在古希腊思想家眼中,城邦的精髓就是公民的集体治权。此外,希腊城邦间的政体各有差异,就是城邦内的政治结构也是多元的。斯巴达是贵族寡头政治,希腊是民主政治。

——摘编自李淑梅等《中西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制与希腊城邦制在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
19-20高二下·黑龙江鹤岗·阶段练习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大力鼓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进行了理论综合,指出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即一个国家君主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利用系统严密的成文律令,配合自身驾驭臣下的手段才能更好的保证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主张。

——摘编自张风岐《秦汉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研究》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2)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专制主义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始皇、汉武帝为加强专制皇权建立的符合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集权主张”的主要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思想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古人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自从大禹把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后,家国同构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家国同构格局下,个人、家庭、家族、邦国、天下,形成一个等级序列,每个个体与层级具有固定的角色和功能。天下一国一家一身的格局最典型地体现在王者、君主身上,家国情怀最初、最直接的代表者是君主。基于这种文化基因,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君主逐渐成为朝廷、国的代表,忠君即爱国就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产物。民众之家在家族结构与管理方式上效法帝王之家,处于被支配地位。家国情怀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随着个体身份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要求。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是家国情怀中以情感认同引导国家认同的关键。

材料二   中国人的现代国家观念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孕育出来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把古老的中国推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是民族发展的有力后盾。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们提出了近代国家观念,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国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并以这种共同体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的经邦济世观念,以及心怀天下的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观念的基础。在家国意识向国家观念的变迁中,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现代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对于国家、主权、法制等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侪《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国情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家国情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商周时代的国家,我们常称为宗法制国家。它是家族的扩大,是血缘关系的政治化。或反过来说也一样,是政治关系的血缘化。这种家国统一的体制起源于家族之间的征服战争。获胜的家族便成为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主人。天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希腊城邦初期,国王及其家族虽然有尊显的地位,但却没有成为城邦的唯一主人。部落内部平等和公有观念普遍延续下来,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代表即家长在城邦形成后都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代表自己的家族参与城邦管理。

——摘编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就历史上进化的道理说,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就出来的。故推到进化的历史上,并没有卢梭所说的那种民权事实”;“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受到卢梭“共通意志”的影响,中山先生主张全民政治观念,即直接民权观念,因为卢梭所谓“共通意志”,必须由国民亲自参加,不能假手他人。

——摘编自胡伟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周时代和古希腊城邦初期人民的政治角色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至近代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