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3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代制度特点
田赋、人头税、徭役泰半之赋
编户制度舍地而税人
魏晋租调制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纳庸代役
晚期两税法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募役法官府募人代役
一条鞭法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材料二   营改增一般指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可以促使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值税采取即征即退的形式,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后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摘编自百度词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营改增赋税制度改革的进步性,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启示。
22-23高二下·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税收制度的变化反映社会经济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收实物。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即人头,数量较多。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清时期
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民国时期)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20世纪30、40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2)依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的新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5080200
儿童津贴13.013.013.0
其他津贴50.130.10
纳税0—7.9—43.8
国民保险—4.5—7.2—18.0
实际收入108.6108.0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1978年之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将所得利润上缴国家。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减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


(4)依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税制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庸调制作为赋役制度,是基于均田制之上发展而来的赋役之法。首先,就租而言,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其次,就调而言,每丁每年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最后,就庸而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20天的徭役,称为正役,第二种是输庸代役,即男丁将徭役换算为应交纳定额的绢布。

——杨金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二   明中叶,开始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田赋、徭役和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按田亩和人丁多寡,分摊到户,折银向官府交纳。但是一条鞭法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它只是将部分丁银摊入了田亩,而且即使这部分的摊入,也没有全面推广。清朝建立以后,在整顿赋役制度的基础上,统治者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征收,从而完成了历达千年的摊丁入亩的改革。

——摘编自王爱玲《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探析》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逐渐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3年,在试点基础上,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实行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汉代组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谣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逐渐突出。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两个小组,判断其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的举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