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4年,党中央鉴于当时的形式,做出了加强战备、调整工业布局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上海热烈响应,从1965年开始在皖南建立了小三线。1980年止国家共投资6亿余元,在安徽建成80家企事业单位,其中有工厂54个,共有职工5.6万余人,家属1.6万余人。小三线的职工中从上海去的约4.74万余人,占84%,其中由上海老厂动员去的老职工约1.66万余人。上海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安徽自成一个社会体系,不仅有工厂还有为生产服务配套的行业,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物资仓库、学校、幼儿园、公安、法院、专线班车、生活供应等。1985128日,安徽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答订相关协议,确定上海将皖南小三线的80家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无偿移交给安徽。小三线职工回上海后都安排了工作、分配了房子,得到较好的安置,历时20多年的上海小三线建设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张秀莉《皖南上海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徽小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安徽小三线建设的意义。
22-23高三下·安徽·开学考试
知识点: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两大集团在对峙框架下衍生出了经济冷战格局。中苏在冷战框架下高调宣誓其盟友关系,而美国却因中苏同盟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纳入其遏制范围内。如此冷战局面下中共作出决策: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19528月,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应遵循的方针,并指出这五年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水平,为真正建成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石,加强国防建设,强化国防意识。五年建设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利用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外界的支持也是工业建设的关键之举,需不断学习和借鉴苏联先进的技术手段,聘请苏联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摘编自樊洁亚《经济冷战格局下我国“一五”计划制定实施的美苏因素分析》

材料二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的以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开发运动。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集中的,16年来取得的成就也给当时的中国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支持。三线建设主要是在中国的内地,由东部到西部的一次战略大调整。三线建设的总投资约为205268亿元,总共有400万人加入三线建设中。在三线建设的16年里,这400万人不辞辛劳,不分昼夜的工作,总共建立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大专院校。改变了中国当时经济落后、科技落后、工业落后等落后的局面。

——摘编自姜永华《三线建设决策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