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在数百年时间里进行过多次移民活动,秦惠王十三年,秦攻占巴蜀地区,“移民万家实之”,这是秦朝首次大规模向南进行领土扩张。秦始皇三十三年,移民五十万迁往“桂林、象郡、南海”,三十五年“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这些移民活动皆是强制性的迁移,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秦朝的移民政策与其国家实力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军事征服、移民占领、军事再征服、移民再占领,秦朝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扩张领土,进而取得了相对于其他六国的一国独大优势。

——摘编自张昭、刘娜《秦朝政治性移民的再分类、比较优势及其后世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由于受到长期战乱、瘟疫、灾害等方面的肆虐和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人口急剧凋零,出现了“地旷人稀”的局面,为了尽快恢复和重建巴蜀地区,清政府从土地、农业、户籍等方面制定了相对优惠的政策,鼓励移民填川。在此背景下,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山陕等省移民进入巴蜀地区,由于湖广籍移民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场移民运动又称为“湖广填四川”。这场移民填川运动时间开始于康熙十年(1671年),基本结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间之长,移民来源之广泛,移民数量之多,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典型。也正因如此,清代巴蜀地区形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格局,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马佩佩《清代山陕移民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移民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2-23高二下·山西忻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承袭了秦的户籍制度,与此同时又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汉政府表彰累世同居,法律禁止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孙分门立户,魏晋时期,政府颁布了“户律”,实行编户齐民,将户籍管理法律化。宋朝实行都保制,王安石变法时期又实行保甲制度强化对社会的控制。宋朝有最为典型的特权户籍"官户”,它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法等特权。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叫“匠户”。明代以户帖制与黄册制登记户口,将户口、土地和赋税三者合一。在管理上,明朝实行里甲制,严格限制人口的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处在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清朝康熙之后,随着“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户籍申报编制的经济意义降低。随着保甲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建立,乾隆三十七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淡化了户籍的赋税功能,而强化了政治控制功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三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摘编自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遭受了多次战乱、天灾及瘟疫,境内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当时四川人口大约只有50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实施“移民垦荒”政策。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政府明确规定四川荒地归移民所有,全国掀起了移民入川的浪潮。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四川移民已达632万人。到嘉庆末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2000多万,全国最多。这次移民中,湖北、湖南的最多,故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使四川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五方杂处”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移民文化,如川剧。同时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摘编自陈世松《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美国领土的扩张,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争相跨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入“老西部”地区。到1830年,北部大湖平原成为美国的“小麦王国”。而南部的海湾平原则号称“棉花王国”。加州黄金热的出现,则使采矿业迅速推向整个西部。随着铁路运输的大发展,1870年,中央大平原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牧牛王国”。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使它从一个地处一隅的小邦,变成一个泱泱大国。美国西进运动和西部开发的历史也有阴暗的一面,这就是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暴行,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洗刷不了的污点。

——摘编自刘绪贻《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湖广填四川”相比,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种不同出现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尽快恢复四川的社会经济,康熙年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动员各级文武官员捐资迁移四川流民归籍,并予以奖励。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四川流民及外省客民进入四川。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此时入川的外省客民中以湖广(湖北、江西、广西)人为最多,或谓“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因而民间长期流行着“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此后在雍正到乾隆初的这段时期,闽粤二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的贫苦百姓携伴入川。雍正时,广东省仅潮、惠二府及嘉应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至少也有千人以上,总计则不下万余。在乾隆八年到十二年的五年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经由贵州前往四川者共二十四万三千多人。自陕西、湖北而往者,更不知有多少。

清代前期移民入川方向与分布(1776年)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长达20余年的反法战争在1815年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与战争联系密切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纷纷倒闭;复员的陆海军士兵加入到失业队伍中,失业人数猛增。英国政府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防止人口外流的政策,鼓励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殖民地地广人稀,急需大批劳动力弥补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足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殖民地敞开大门迎接英国的移民。19世纪英国移民是美国外来移民中一个有着独特经历和贡献的群体。他们拥有美国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亟需的先进技术和革新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技术和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翠云《19世纪的英国移民与加拿大英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四川移民迁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移民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国内移民和19世纪英国移民的相同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