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521
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一批畅想未来新中国前景的幻想小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

《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之中国》,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年)创作。作者化名“陆云翔”,于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酒醉“穿越”时空四十年至1951年的梦中所见所闻,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的新中国:

“国会开了,吾国已成了立宪国了。全国的人⋯⋯没一个不在宪法范围之内。”     “治外法权已经收回⋯⋯凡警政、路政,悉由地方市政厅主持。”     “如今是科学昌明,人才极盛……兵舰都是自家制造的。”     “海军力全地球第一。”上海马路异常宽广,汽车来往穿梭,洋房鳞次栉比;浦东也已开发,“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宣统二十年,开办内国博览会⋯⋯特在浦东辟地造屋。”上海滩还建成了浦江大铁桥和江底隧道,造了地铁。

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一跤跌醒,才知是一场梦。妻子说:“这是你痴心妄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


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穿越时空”构画理想中的“新中国”作出历史解释。
2023·山东日照·一模
知识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背景。

材料三   1953 - 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材料四、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并作重要讲话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年份文件内容摘要
1853《天朝田
亩制度》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1923《中国国民
党宣言》
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正粮食之产销,以谋民食之均足
制定工人保护法,以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材料二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
(3)从政治、外交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接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年份
文件
内容摘要
1853
《天朝田亩制度》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1923
《中国国民党宣言》
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正粮食之产销,以谋民食之均足。
制定工人保护法,以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的状况,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的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