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219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时间

文件

摘要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

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22-23高三下·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

19648月《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出台,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要严加限制。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1997年,国务院出台通知,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编自《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整理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整理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