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郑和七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行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城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1)据材料一,列举秦朝时期活跃在长城以北的主要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长城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船队的特点。并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22-23高一上·宁夏银川·期末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