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6
制度创新是中华民族强大的不竭动力。隋唐时期,因制度创新使封建社会达到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考试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主要标准。(要求朝代、制度名称、标准等要对应准确)。
(2)你认为材料一中隋唐选官制度进步的理由有哪些?

材料二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下达六部所属部门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3)材料二唐朝在中央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评价材料二中唐朝的这一政治制度。

材料三   唐开国时丁男受田多少就很不一致。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度早不存在,租庸调法也无法实行。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已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780年,唐德宗正式实行两税法。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4)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相比,标准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2-23高一上·黑龙江大庆·期中
知识点:中枢政务机构(汉-唐)赋税制度(汉-唐)隋唐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分析行省制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