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认为“备荒之政,莫善于预备仓”,因而“令天下县分各立预备四仓,官为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在预备仓的粮食发放问题上,朱元璋明确规定,凡遇岁饥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对于赈济迟缓、坐盗仓粮、瞒报灾情的渎职腐败现象,重惩不贷。明成祖即位后,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三月,河南登封县赈饥荒即“发预备仓谷”。明仁宗在位时,户部请以备储官麦贷民,仁宗训示“即赈之,何贷为”;听到民众缺食,仁宗遂打破部臣预闻的成规,令杨士奇即刻就地草诏。宣宗即位不久,山西盂县、山东济宁州、河南磁州将预备仓粮米借给饥民,俟秋成如数还官。

——摘编自王卫平、王宏旭《明代预备仓政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提出调节民食案,内容包括督令各县恢复积谷仓,由中央择粮食主产区设置“总储备仓”等。1933年10月,行政院又通过“官买积谷,以利农村案”。同月,蒋介石在南昌召集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由行政院命内政部、实业部及各省市认真办理。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地方原有旧制积谷仓库,应立即恢复或改组。在粮食储备数量上,规定县仓应陆续积谷至10000石以上;区仓储备数量应在1000石以上,乡仓应在500石以上。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概括明朝前期储粮备荒制度的特点。
(2)指出国民政府重建粮食储备体系的背景,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国民政府仓储计划的认识。
22-23高三下·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周时期,仓储制度已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东周时,“韩置敖仓于广武山,齐宣王发棠邑之仓,春申君为楚造两仓”。汉朝除中央直接管理的太仓、甘泉仓等仓外,郡县两级、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兵系统也建了粮仓。隋唐两朝,规定官仓主要用来储存国家租赋收入的粟米,主要用于国家军政费用的开支。宋朝时期,正仓主要征收皇粮国税,各州县义仓,主要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常平仓每年夏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收购粟米,本钱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嘉靖十四年,户科给事中管怀理言仓场钱粮皆户部职掌”。清代政府为调整地区间粮食流通,设江宁仓、台湾仓、社仓等,社仓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出借,以平复物价,清代末年,粮食储备制度则近乎衰落。

——摘编自李春媚《论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及现实思考》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制定《义仓管理规则》后,又于1930年制定了《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以“侧重备荒恤贫”为立法要旨,规定各地为保证备荒恤贫而设立的积谷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等6种,其中县仓、乡仓、镇仓、义仓为必设仓,市仓、区仓的设设立由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1933 年,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通过农民银行要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的决议,实业部在制定的当年行政计划纲要中,将设立农业仓库作为首要任务且大力推广。1935年,实业部针对农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农业仓法》及其施行细则。新中国成立至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周转储备、“506粮”储备、“甲字粮”储备和农村集体储备等粮食储备类型。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制度发展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开封建有二十多座粮仓,统称在京诸仓,每年约有六百万石江淮漕粮经汴河运至京师。北宋后期,在京诸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至五十余所,为首都粮食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地方设置州仓和县仓,诸州县仓的主要职能是受纳租税、支给官兵廪禄,以及救济灾荒等。此外,宋朝还设置了专门的备荒仓储。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功能与常平仓类似,“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总之,宋代仓储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分布范围与职能发挥上都大为扩展,仓储制度更趋成熟、完善。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按例每年秋天常平仓要采买仓谷,但地方官在领银后拖延时日,不及时采买。常平稻谷还常被地方官私行变卖,“任意侵挪”。道光以后,积钱不积谷,寝成风气。对此,清廷一再申饬:“国家设常平仓,原备民间缓急之需……猝遇需米之时,岂银两所能济用。”此后,虽再三谕令复归积谷,然各省并不付诸行动。同时,拿常平仓的盘查来说,大多欺瞒掩饰,形同虚文。据奏报,常有“不肖有司等闻钦差将至,向绅衿富户挪移借贷,以掩其亏空之项”。此外,靠民间捐助的社仓,在捐助者和受益者间往往发生矛盾。捐助谷物的,一般是农村殷实之户,这些人遇歉年不指望社仓赈济,因而在捐助时往往退缩不前。而农村贫困户无力捐助社仓,一遇歉年,又只能靠社仓赈济。这种矛盾使得许多社仓难以为继,办一段时间后就形同虚设了。

——摘编自任新平《民国时期粮食安全研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表

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宋代仓储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分析宋代仓储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总体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代粮食安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材料 仓储建设是明朝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明朝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对粮食仓储制度加以完善,设立了种类众多的粮仓,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预备仓、济农仓、常平仓。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预备仓设置在居民聚集的地方,任用当地德高望重、家境殷实的人进行管理,每年户部掏出来两百万贯从老百姓手里买粮,然后储存在这些预备仓里面,如果碰上灾年的话,就开仓放粮赈灾。济农仓是用来救济农民的,“各州县以官钞籴米入仓,仓米供兴修水利、荒年赈济及抵补漕运拖欠之用。皆为借支,秋成抵数归仓。”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廩,《明实录》记载:“今后宜令各府州县设常平仓。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如遇歉岁,平价出粜。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得,民受其惠矣。”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储积,曾多次下达整顿仓储诏令,“命遣官巡视州县储备仓,有慢令及欺蔽者罪之”;又规定地方存粮的数量,并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指标。正是得益于这些种类不同的粮仓的建设,明朝在救灾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摘编自崔贽《明代的备荒仓储》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备荒仓储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备荒仓储制度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