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由此开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合作的 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亚非国家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及原则,指出: “我们亚非国家需要在经济和文化上合作,以便消除我们在殖民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压迫下所 造成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我们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应该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的, 而不应该附有任何特权条件。'‘此后,中国开始同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开展以经济技术援助为 主要形式的经济合作。1956年6月21日,中国政府和柬埔寨政府签订了经济援助协定,这 也是中国同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有关经济技术援助方面的协定。从1956年至 1963年,中国还与尼泊尔、锡兰(斯里兰卡)、缅甸、几内亚、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十几个亚非 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向他们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其后,对新兴民族国家给予经济 技术援助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政策。

——摘编自李伟《新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政策的演进及评析》

材料二   中国在1950-1978年累计提供对外援助约4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援外支出占国家 同期财政支出的1.73%。其中19711975年,援外支出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5. 88%,1973年一度高达6. 92%。这一时期中非团结合作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伟大工程,是 中国历时6年帮助非洲国家修建了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此举有力支援了南部非洲国 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极大地鼓舞了非洲人民追求自立自强的民族主义精神。坦赞铁路 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其历史意义至今仍在显现。

——摘编自罗建波《中国对外援助模式:理论、经验与世界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意 义。
22-23高二下·河南平顶山·开学考试
知识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外交的手段和体现国家利益的工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便开始了对非洲的援助,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政治意味极浓的“第四点计划”,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上发展之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且以非洲急需的经济援助为主。美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要求非洲各受援国进行美国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诱使非洲各受援国成为亲美势力。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国际威望明显提高,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事业。尤其在19561966年这十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尤为显著,先后同13个国家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表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我国向埃及、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提供经援,派出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是坦赞铁路和索马里边境公路。

——摘编自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


(1)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至1960年代中美两国援助非洲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援助非洲的不同特点,并简述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始对越南和朝鲜提供援助。毛泽东提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国家扩展到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无偿援助、低息贷款为主。这些资金主要被受援国用于军事安全领域以及经济领域。1973 年中国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 6.9%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援外的对象和规模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趋势;进入到 21 世纪以来,以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将其放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效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援外新的方式,并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也走向多样化。在 2004 年至 2009 年间,中国援外资金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 29. 4%,远超同时期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增长水平。建国以来,中国对外援助历经数次改革,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

——摘编自刘方平《中国对外援助70 年: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5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及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