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试造枪炮弹药,这标志着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起步。

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摘编自单炜鸿《晚清三次变革与历史启示》

材料二   18986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遵照“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光绪皇帝的“西学”主要集中在“西艺”方面,部分涉及“西制”。

——摘编自季云飞《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三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写出三段材料分别涉及的历史事件。
(2)写出三次历史事件分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3)如何评价“中体西用”?
22-23高一上·新疆乌鲁木齐·期末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单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3)概括上表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屈辱与奋进的交响曲。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不断探索和抗争。

——摘编自郭大松《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

——摘编自《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

材料三   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探索和抗争的重大事件(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