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6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革命使古老的中国由封建“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成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夷夏之别”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且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的转型。

——郭姝娅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及民族观的影响》

材料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推动古代国家、民族向近代国家、民族转型的”?

材料四   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起中国人民最激烈的抗争。战争的苦难使得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并且在抗战过程中塑造出宝贵的财富,在民族精神、政治智慧、制度创新等方面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不仅保障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且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三制”的制度原则,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1941年后还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陕甘宁边区。

——摘编自朱金春《抗战历史遗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有哪些?

材料五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2-23高一上·北京密云·期末
知识点:民族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 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请将这些言论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

①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②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③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④楚日:“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⑤“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A.春秋       B.西汉       C.北魏       D.北宋       E.清代


(1)①________②: _________③: _________④: _________⑤: ________

材料二

左图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2)材料二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对于历史研究有什么史料价值?

材料三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线

成就

内容

东南

统一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

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

稳定新疆

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

管辖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

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

平定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材料四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等

材料二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东亚大陆的华夏族与东地中海地区的希腊人,与周边群族展开大规模的互动,从而使中、希族群意识发生了变化,进而发生文化转向。所谓文化转向有两个内涵:第一,文化内容本身的变化,即:由原始的早期文化向成熟的文化转变,理性的制度和价值观被创造出来。第二,复杂化的文化标准的隆升,血缘认同不再具有主导的地位,文化成为族群认同的主要标准。在族群大规模互动的年代,一个与华夏族群和希腊族群的制度文化相异的“他者”出现在它们面前,使它们在“他者”的映照之下认识了自己的文明,并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自身文明的优越性。

——摘编自魏孝稷《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文化转向》

材料二   在西潮东渐逐步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地理知识伴随着日渐发达的报刊与出版品等现代媒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清中叶以来,一连串由西方列强所发起的“商战”“学战”“兵战”,给晚清政府带来的屈辱性后果,有力地挑战着士大夫思想中的天朝意识与天下观念。一个“万国”竞逐的“国家体系”逐渐代“天下”而起——民族国家取代了帝制王权,国际法下的对等关系取代了朝贡制度,以国力比拼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取代了“怀柔远人”式的文明教化。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1937年,中共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摘编自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希腊两地民族“文明优越性”的相同点。并从政治和思想角度,分析与古代中国的华夏族相比希腊无法生成统一民族观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上民族共同体观念形成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