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9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

材料一     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货资金建设仓储设施。这种新式农仓的推行,改变了过去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资建仓进行管理的规定,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中国、新华等银行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业仓库还具有加工、包装、农产运销等业务,可起到活跃农村之效。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储粮设备。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

——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依据材料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2-23高二上·北京丰台·期末
知识点: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农业仓库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金融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各县必须要有由农民银行设立的农业仓库”的决议,大力推行新型农仓建设,这是中国粮食储备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利用信货资金建设仓储设施......为指导各地农仓建设,国民政府陆续颁布《农仓法》《农仓业法》等法规,确立了农业仓库的法律地位。农仓也从局限于储藏粮食,扩展到辅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加之金融资本的进入使得新农仓在当时获得了较快发展。一定时期内,全国仓储容量大幅增加,对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作用。然而,农业仓库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现成经验可借鉴,在推广过程中出现政府财力匮乏、经营思路单一、农户受益不大缺乏热情、仓储农产品不足、存储设备简陋粮食发霉、不能有效防虫、交通运输障碍等问题,于1937年最终陷入低谷。

——摘编自白丽萍《民国时期关于“农业仓库”的研究和讨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仓建设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农仓建设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因此历代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与此相关的是荒政思想,《周礼》中的“荒政十二书”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对荒政的认识,其中的一些月令书中强调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以避免灾害发生时可以保证人的生活用度。中国古代重本轻末的思想往往忽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明清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客观上无法正常开展国际的贸易活动。因此,要解决国内粮食安全只能依靠“自力更生”,甚至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中国古代贫富之间面临的饥荒风险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社会动乱则不可避免地发生,粮食安全的水平也由此而大大降低。研究表明,至宋元时期南方稻谷的亩产量已达343市斤之多,粮食需求和供应从量上看已能满足人民的正常需要。因此,这一时期粮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更多来自于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与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原赈之,以收人心”,但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销声匿迹。京畿自然灾害频仍,粮食生产遭到破坏并日渐萎缩,终使大都城市粮食与人口的供求矛盾尖锐化,造成大量人口因饥疫而死亡的结局。朝廷始行畿内屯田、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虽属权宜之计,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带来了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政府通过多项决议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推动了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互补,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政府废除《谷物法》,支持从国外大量进口小麦。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19世纪60年代增至24%。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顺应了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元末大都相比,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粮食供给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以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